《聪明,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聪明,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临床医生们还有一个发现:用红外照相技术观察到,婴儿看妈妈脸时,先看脸的轮廓,再看眼、嘴等,并且婴儿不但会注视妈妈的脸,而且还想用手接触她的嘴,这说明视觉和手活动之间已经开始有不寻常的协调动作了。
  值得注意的是,婴儿的视觉能力和他所处的状态有关。由于婴儿在安静、觉醒的状态下才会看东西,所以妈妈在和婴儿做这一特殊的视觉训练(即对视交流)时务必抓住时机,最好是在喂完奶后1小时左右进行。在良好的状态下,妈妈或温暖或开心或滑稽的表情都会引起婴儿的高度关注,从而使他获得有效的视觉刺激。不仅如此,这种高度关注还能大大提升婴儿的注意力水平。
  好“听”不过妈妈的脸
  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除了视觉,听觉也是大脑获得信息的重要通道,对于智力发展的影响同样不可小看。早在胎儿期第6个月的时候,听觉系统就建立了。所以,妈妈在与婴儿对视交流时,不仅要尽可能呈现丰富的表情,而且要配合相应的语言。妈妈句式简短、语速缓慢、语音清晰、语气亲切的说话声能集中婴儿的听觉注意力。虽然还不会回答,不过即使再小的婴儿也会本能地捕捉妈妈的语音语调,并储存妈妈说话时所用到的各种句式信息,以备将来说话时所用,从而为语言学习打下基础。
  专家认为,一个人的语言智力与他在婴儿时期听到的词汇量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和他说的话越多,他的词汇量就越丰富。
  随着听觉功能的产生,一个新生命“自主学习”开始的同时还伴随着记忆力的形成。心理学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婴儿出生后不久就能辨别妈妈和其他女性声音的不同!这说明妈妈的声音已经储存在了他的脑海里,形成了记忆。
  好“玩”不过妈妈的脸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妈妈微笑着注视着婴儿的脸时,妈妈慢慢地张嘴、闭嘴,婴儿也会跟着张嘴、闭嘴;妈妈慢慢地吐出舌头,婴儿也会随后吐出自己的舌头。有位妈妈还做过这样一个帮助新生小女儿入睡的“打呵欠”游戏:她冲着女儿做出一个接一个打呵欠的动作,她的女儿便也一个接一个地打呵欠,重复做数次后母女就会双双入睡。心理学家把这些模仿性动作称为“共鸣动作”。据研究证实:新生儿出生后仅20小时就能诱发他跟着妈妈做类似伸吐舌头的动作。
  当婴儿注视妈妈的脸部时,他的双眼会集中到妈妈的眼睛和嘴上,然后,按照他所见到的来改变自己的眼睛和嘴的表情。当他模仿悲哀的表情时,他会紧皱眉头,并撅起小嘴。婴儿到底需要接受多少刺激才能联系到他的模仿行为呢?科学尚无定论,也许这是人类特有的天赋,也许真的因为一张活灵活现的脸实在好玩从而激发了婴儿本能的模仿冲动。
  英国著名精神病学家韦尼考顿博士通过精细的观察了解到,妈妈对婴儿来说,就像是一面镜子,尤其是在婴儿出生后第1个月。他在“妈妈的镜子作用”中评论道:“当婴儿看见妈妈的脸时,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呢?看见的是他自己。”这种杰出的模仿能力对于一个刚刚降临人世的婴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妈妈要知道喂奶不仅是使婴儿消除饥饿,同时也是使婴儿获得发展认知和感知觉,并且建立最初与他人交往能力的关键。
  好“爱”不过妈妈的脸
  从婴儿哇哇坠地到能睁大眼睛和妈妈对视的第一刻起,在那无言而热切的感情交流中,母子之间便擦出了“爱的火花”。
  当妈妈接下来开始喂奶时,总会发现婴儿边吃边用眼睛直视着自己的眼睛,这是婴儿情感发育过程中的视觉需要,妈妈会回赠给婴儿温暖的微笑。而一旦失去这种视觉上的交流,婴儿吃奶时便会频繁转身摇头,甚至烦躁不安。
  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妈妈每次对着婴儿说完一句话停顿一会儿的时候,用充满爱意和期待的眼神看着婴儿,他多半会以咯咯的笑声作为回应。多唱歌给婴儿听,无论唱得好坏,他都喜欢听,因为倾听时,他不仅在练习听力,而且还会捕捉到一个重要的信息:妈妈喜欢他。这一点非常重要,它能增强婴儿学习与交流的信心,更能增进婴儿与妈妈的感情。在婴儿感受到妈妈浓浓的爱意之后,也会深爱着妈妈。
  正是在一次次的对视中,妈妈和婴儿得到了交流感情、相互了解的机会,进而从彼此的脸上一直到心里,凝固了亲子之间真挚恒久的爱。
  看,这个没有花一分钱的“玩具”如此轻而易举地就能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作为妈妈,又何乐而不为呢?
  专题6——让只顾表现的孩子学会倾听
  倾听不只是家长的责任,更是孩子的“义务”。我们在学习倾听孩子的同时,也必须让孩子学会倾听,尤其是务必让那些只善于夸夸其谈、只顾表现自己的孩子学会倾听。为什么?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说:“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孩子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孩子。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孩子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没有倾听就没有学习。
  著名哲学家索伦?克尔恺郭尔说:“耳朵是由精神决定的器官。我们总是习惯于一边听一边思考。在听的过程中,我们用耳朵捕捉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并用飞速运转的大脑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分析,作出判断以指导行为。”——没有倾听就没有思考。
  社会学家兰金指出,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往活动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写的时间占9%。这说明,听在人们交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善于倾听的品质和习惯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越是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人,与人关系就越融洽。——没有倾听就没有交往。
  倾听,既是孩子需要具备的美德,也是他需要掌握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交往的能力。愿望可以是天生的、本能的,但能力是培养甚至是训练出来的。
  倾听孩子是让孩子倾听的前提
  关于家长为什么要倾听孩子以及怎样倾听,前面已经作过比较详细的阐述。这里值得再提的是,倾听孩子的心声不仅是了解孩子心灵以及促进他智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孩子倾听他人的重要手段。首先,家长认真倾听孩子,孩子的情绪和想法就会得到充分的释放,心里就会产生满足感,在这种状态下,他的性格中一般就不太会有好胜、烦躁的因素,反而会更加沉稳、冷静,这便为他耐心倾听别人提供了心理前提。其次,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孩子最好的榜样莫过于家长。家长善于倾听孩子,孩子也会回报给家长一双开放、接纳的耳朵,否则,就不要太指望孩子能够乖乖地“听话”。
  让孩子听到他喜欢听的话
  成人的世界有成人的语言,孩子的世界也有孩子的语言。用成人世界的语言和孩子讲话,第一,他听不懂;第二,他不喜欢听。那么,什么样的话是孩子喜欢听的话呢?
  1。符合他认知水平的话。通常,3岁以前的孩子由于语言能力有限,他会比较喜欢听到一些简短的、指令性的话和能让他说几个词甚至做个动作就可以接上茬的话。而大一点的孩子,因为已经具备了较多词汇量并且开始有了一脑子的想法,这时候家长就要抓住他的兴趣点,说一些能引起他的兴趣并且对他有一定挑战的话。
  2。温和、委婉的话。这一类话不论多大的孩子都喜欢听。这就要求家长尽量避免使用直接命令的语言,因为命令的语言责怪、说教味太浓,说多了,孩子的耳朵就会变得叛逆,久而久之对什么都缺少倾听。
  3。逻辑性强的话。语无伦次、缺少逻辑的话会引起思维混乱,对于这种话,孩子肯定心不在焉。
  4。美丽动听、朗朗上口的话。这又是什么样的话?其实,故事、歌谣里面到处都是这样的话。所以,多给孩子读读故事、歌谣,多唱唱歌,对培养孩子善于倾听的习惯是很有好处的。
  除了说话的内容,说话的形式也要讲究。国内著名心理学教授董奇告诉我们,家长应该根据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1岁以下孩子的家长,对孩子说话时越慢越好,对于成人来说,非常难受的语言速度,却是孩子最爱听的。语速要随孩子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到孩子三四岁时就不能跟他讲得这么慢了,孩子再大以后家长的语速就要更快些,否则不能对孩子形成足够的刺激。
  倾听可以变成一种有趣的游戏
  游戏对于孩子是再好不过的教育手段了。任何问题只要把它转变成最能让孩子轻松、自然接受的游戏的形式都能迎刃而解,训练孩子倾听也不例外。
  传话游戏就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倾听的游戏。比如,妈妈先贴着孩子耳朵向他小声说一句话,接着由孩子把这句话一字不差地传给爸爸听,最后由爸爸大声把这句话说出来,这时妈妈充当裁判,如果爸爸说的一字不差,则说明孩子传得完全正确,孩子就可以得到一个小奖励。三个人还可以调换顺序。家里如有爷爷、奶奶等其他人,也可以一起来玩这个游戏。传话的内容依据孩子的年龄可以由字到词到句到整段话,甚至可以是整个故事。
  提问可以让孩子学会给他人说话的机会
  倾听,就要给他人说话的时间,如果孩子能够适当地提问,他就可以学到这一点。不过怎样提问是有讲究的。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开放式的提问要好于封闭式的提问。例如:“你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