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禹锡传-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懿荒芪伊┧猩弦黄兀俊�

  小禹锡见皎然老师要自己诵诗,便有些紧张,但转念一想,这正是向老师请教的好机会,便把刚才路上构想好的一首绝句吟出: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桃红李白皆夸好,邀得垂杨相发挥。

  “好诗。”灵澈上人先夸奖说,“不过,我看若将其中一字改动一下,这诗将会更精彩。”

  “是的,可这个字该在那一句之中呢?”皎然也跟着发问,似乎是对灵澈的问题表示赞同,又似乎在问小禹锡。

  刘禹锡想了想,他的这首诗是想说杨柳对春色的贡献,及人们对杨柳的喜爱留恋之情,而末句“邀得垂杨相发挥”,似乎又将春天的主人让位给桃李了,对,毛病就出在这里。他抬起脑袋对两位老师说:“是不是我得改动末句的‘邀’字呢?”

  皎然和灵澈两人相视一笑,默认了小禹锡,耐心地等待他的修改。

  “那我就将‘邀’字改为‘还’字怎样?再不然改成‘偏’字,可好?”

  灵澈上人道:“不错,然而却不尽善。”

  皎然微笑对小禹锡说:“若改作‘还’字,意思倒好,可语气不重,力度不足。若改作‘偏’字,却又有点否定桃李之意。你想想,是不是?”

  “那就改作‘须’吧。”小禹锡眨着眼睛,想到又一个词,抬着脑袋等待着两位老师的评判。

  “哈哈!”两位诗僧不约而同地发了爽朗的笑声,异口同声地道,“正是此字,正是此字。”

  “真是孺子可教也。”皎然对受宠若惊的小禹锡解释说,“此处非此‘须’字不可,这一‘须’字用得既不轻又不重,不否桃李,又突出杨柳,可谓恰到妙处,天然自成啊!”

  刘禹锡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心中暗念道:“哦,诗就要这样作,这样才像作诗啊。”

  自此之后,刘禹锡成了皎然和灵澈的年龄最小的学生和诗友,他们保持着较长时间的师生关系。刘禹锡对两位诗僧十分敬仰。每当皎然和灵澈写诗的时候,他双手捧着笔砚,很恭敬地陪侍在旁边,一起吟咏。

  小小年纪的刘禹锡,诗已写得不错,一次次得到皎然和灵澈的称赞。他们风趣地颔首称赞:“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也。”对小诗人的求学态度和接受能力表示满意。

  刘禹锡从皎然和灵澈那里识得了诗人通过刻苦锤炼达到自然浑成的路径,使诗作既瑰丽新奇而又不矫揉造作,皎然和灵澈跟伶俐机敏的少年刘禹锡交往,也觉得年齿浑忘,轻松愉快。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刘禹锡传 五 咀英撮华
五 咀英撮华

  少年刘禹锡在跟皎然和灵澈的忘年交往中,诗文长进很快,江南文人传为佳话,之前只有权德舆这样的友人知道小禹锡,后来僧人们和幕府里的仕人都知道刘绪小小的儿子十分了得。

  其实刘禹锡虽天资聪颖,但读书的刻苦用功是很多少年比不上的。且不说在早晚不离身的那块用来对辞或者练习诗文的写字板上,他磨耗了多少石笔,即便是餐前饭后的点滴光阴,跟同龄小朋友游戏玩耍的间隙,也都被他用来吟咏背诵了。

  学习之于刘禹锡,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不过几年工夫,《诗经》、《尚书》烂熟于心,《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及《论语》、《孟子》等差不多都能背诵,《尔雅》、《易经》这些艰涩的书也学懂了不少。

  处处留心,时时学习已经成了少年刘禹锡的习惯。刘绪做官的地方,湖泊星罗棋布,河港纵横交织,且有驿道穿连其间,船只车马,熙来攘往,如穿梭一般繁密。驾船的、赶车的贫苦百姓,一边或拉纤或挥鞭,一边拉长了声腔唱着谣歌,听得让人出神。小禹锡玩耍时,在河边、道旁常常一听就是半个时辰,听后就记在了心里。

  刘禹锡觉得那些拉纤的、驾车的贫苦民佚真不简单,唱出的曲调十分动听,有些词句竟也非常鲜美有趣,难怪岸上、路边都有人叫好呢。

  流水两岸花连花,春风吹浪正淘沙。谁家女郎剪织锦,漂到中流比彩霞。小禹锡和伙伴们学到了这首歌儿,就一遍遍地唱,从河岸边唱到塾馆里。塾师听见了,没有管别的孩子,偏偏把刘禹锡叫到一边,生气地说:“禹锡呀,你是我最得意的弟子,既知书,又识理,怎么也唱这些淫调野曲呢?”

  刘禹锡有点不服,心想这歌挺好听的呀,而且,女郎的织锦在水流中同晚霞媲美,这歌的意境也很美啊,怎么会是淫调野曲呢?

  他正欲张口争辩,老师见他没有认错的样子,火气就来了,指责他说:你是孔圣人的门徒啊。你倒说说,孔圣人在哪篇文章中说过山野之氓能唱出好曲儿来?他老人家教导说:郑声淫。你唱的那个曲儿,它正是“郑声”啊,是咱们正经读书人万万碰不得的。

  老师见小禹锡没有反应,就进一步开导他,要听雅正的音乐。孔圣人听舜王传下的《韶》乐,沉浸于其中,甚至三个月时间尝不出肉味,你看看,欣赏音乐竟然到了这种境界,这种音乐才是正经的音乐。

  孔夫子他老人家赞美《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他老人家的学说应该在我们头脑中扎下深根,他老人家欣赏的音乐也才是我们读书人应该欣赏的音乐啊。

  小禹锡对老师的告诫并没有反感,因为《论语》上就这么写的,写在书本上让塾师教给人们应该是对的。可是那些山野俚曲确实很有魅力啊,那么优美动听,孔圣人怎么不喜欢它呢?

  小禹锡越来越糊涂了,他不知说什么好,一动也不动地愣在了老师的面前。

  秋天,小禹锡随母亲去探视父亲,把盘桓在心头好几个月的疑问向父亲提出,父亲听罢哈哈大笑,说:“喔,我们的孩儿遇到难题了!”

  来来来,坐在父亲这里。刘绪让小禹锡坐在膝前的小凳子上,耐心地解释道:你听到的那些,属于民间的文艺创作。你老师说的话有一定根据,儒家确实轻看这些鲜活的东西。儒家是讲究上下差别的学问。

  孩子,你没有高官显贵、名门望族的家庭背景,唯有自己下苦功发奋读书。你需要的是,对“九流”、“百氏”各学派的思想和艺术,兼收并蓄,咀英撮华。你知识学得多了就会发现儒学其实也是局限的了。

  刘绪告诉儿子,比如你觉得百姓的歌好听,那就尽管去听好了。非但可听,还可以记下来,让它更远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听,更多的人唱。而且你写诗作文,也是为百姓写、为百姓作的。

  刘绪告诉儿子,你的诗文,百姓不喜欢,就好比树木失却了土地、肥料和水分,最终会干枯而死。百姓喜欢了,它就好比种子,有了生根、长大的条件。

  刘禹锡听了父亲这番话,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他感到父亲说的同书上说的太不一样了,但又十分敬佩父亲的胆识。

  父亲的教诲深深地震撼了刘禹锡,使他在保持好学不倦精神的同时,勤于思考,使他在攀登诗歌艺术高峰的同时,贴近下层民众的生活和情怀。

  江南地区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滋养了刘禹锡的学识,但江南毕竟不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作为一个中原衣冠之家的子弟,渐渐长大起来,他希望到长安去干一番事业。

  与多数有成就的诗人一样,刘禹锡并不甘心当一个文士,得志行道的思想在他的心灵中生长。抱着施道展志的愿望,刘禹锡勤学苦读,十七岁便考中了举人。

  他继续努力,精进不辍,准备参加进士考试。

  贞元七年,地方官员选送举子,十九岁的刘禹锡离开江南赴首都长安应进士试。

刘禹锡传 六 游学京师
六 游学京师

  贞元七年,刘禹锡北上应考。

  由于母亲不服江淮一带的水土,想念洛阳老家,他便奉同母亲迤逦北行,秋风乍起的时节;到了洛阳。将母亲和仆女安置在洛阳都昌里旧宅中,刘禹锡只身赴京城长安,开始了交游和备考的日子。

  一般士子,都提前一到两年进入京师,熟悉情况,攻读的同时,结识名流,以站稳脚跟,培植声誉,利于考试发挥和皇家录取。

  长安,房舍屋宇鳞次栉比,殿堂楼阁星罗棋布,大街小巷纵横交错,红男绿女人山人海。店肆罗列,商业忙碌,有时兴的刺绣、绫罗、锦缎,有精美的陶瓷、铁物、铜器,有西域来的石榴、葡萄等水果,甚至还有夜明珠之类的稀奇珍宝,琳琅满目,多不胜收。

  首善大都,使初来乍到的刘禹锡感到新奇和兴奋。但他要预备重要的进士大试,没有心思欣赏这飞光溢彩的浮华生活。倒是长安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的隆盛文化,荟萃人才使刘禹锡备受激励。

  唐的进士试属于常试,每岁都会举行,没有特殊原因不会中断。正月开科场,二月放金榜。全国各地的举子们在前一年或前前一年的秋季都持着地方长官的奏表和信件,来到京师。

  应当理解为,举子们预备参加朝廷的考试,也是被地方官选出来当做特殊贡品呈给皇上的,因此他们也被称作乡贡。

  乡贡受到皇上接见,就算朝廷把贡品收下了。皇上接见、勉励之后,应试者们回到各自买定的驿馆,或独修功课,或结伴研讨,揣摩时事,立论设策。

  “进士”一科,在所有的大试中尤为重要,许多名臣由此出身。进士试实际上是诗赋比赛,对文人的吸引力和及第的难度可想而知。长安都城,笙萧歌舞喧闹不止,轩车高乘络绎不绝,可刘禹锡跟多数前来应试的举子们一样,与僻静处勤学苦读,复习知识,不敢稍有懈怠。

  进士试,百里选一的及第率,考生姓名亦不密封,利于公开评阅和公开比较,也为权贵提供了舞弊之机。因此,考生们怕白费了十年苦读,竞相置办礼物,奔走豪门,希望得到推荐,得到提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