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雨仙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墨雨仙尘- 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直到最后,眼前豁然开朗,云鸿来到了一处洞天福地。

    眼前是一座恢弘的石宫,却因为岁月侵蚀,变得残破不堪。整座宫殿和身后的紫竹林都包含在一个巨大的光幕之中,透过光幕,云鸿依稀看见头顶上是一片混沌星空。

    历经两世,云鸿从没见过如此玄妙的情景。

    混沌星空,传说只在三十三天上才能看到,那是飞升上界的仙人才能涉及到的地方,如今的云鸿只是一介凡夫俗子,就算勉强懂得一些元神道术,但与仙人却是相差甚远。

    四周透着一股阴森的鬼气,大地开裂,万物枯竭,仿佛阴曹地府。

    云鸿定了定神,缓步走上前去,宫殿正门上,赫然写着三个漆金大字:儒仙居。

    云鸿大惊,没想到在这种地方,竟有以“儒仙”为名的宫殿,可想定与儒门有关。偶然间,联想到国子监儒林的前身,乃是先秦时,焚书坑儒,历代大儒的葬身之处。

    “难道这儒仙居,就是上古大儒的坟墓?难怪这般阴森!”云鸿暗道。

    绕着宫殿四周走了一遭,发现一块石碑立在东面,上面刻着一段文字:“吾道号广成子,乃原始天尊门下金仙,修行一万四千年,下界寻缘,偶遇秦王坑儒,实则无道。奈何仙凡有别,无力挽救,特设此儒仙居,聚陨落儒门之高士,传儒道精髓。殿中有藏有儒门九宝之正气炉,可聚天下正气,肃清乾坤。能入此地者,通过心性考验,殿前有九曜八星阵和三环六连阵守护,破此二阵者,必是才思不凡之辈,入仙居者,通过考验,可获传承。”

    云鸿看完这个石碑上的内容,顿时明白了此地的由来。

    走完剩下的路,回到石殿门口,再也没有发现别的东西。云鸿往身后看了看,那片紫竹林的幻境已经消散,如今身后没有退路,只有从儒仙居的正门往里面走,别无选择。

    “广成子大仙说,入仙居者,通过考验,可获传承,看来也只能拼一拼了!”

    云鸿一咬牙,眉头略皱三分,赫然往里走去。

    ',!'

 ;。。。 ; ;
第七十二章 独闯仙居
    刚入甬道,四面墙桓上便燃起一排鬼灯,将黑暗一驱而散。

    甬道宽不过五尺,荒凉僻静,一目无端,偶有乱石挡道,却也畅通无阻。这段路地势颇低,一直深入地下,绵亘不绝。空气中充斥着一股淡淡的腥气,不觉耳闻露水叮咚,暗流有声,其嗖嗖凉意,如至秋末。走在其中,浑身不自在,仿佛四面受敌,危险即刻而至。

    丹田中,浩然正气奔涌的愈加激烈,似乎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

    不知走了多久,眼前出现了一道石门。

    这石门乃是上佳的青石玉制成,被火光一照,晶莹透亮,反射光的光线直照四面八方,在本就不宽的甬道中,勾画出五颜六色的光斑,置身其中,如梦似幻。云鸿停下脚步,见青石门前立着一块残破的石碑,上面刻八个扭曲的大字:“入此地者,九死一生。”

    云鸿心如磐石,没有丝毫踌躇,走到青石门前。

    妖风射眼,寒流激越,千万道森寒之气由内而外鼓荡而出。云鸿一身宽衣,被这股寒风灌了个饱满,若非浩然正气护体,很难想象一个常人,能在这等极端的环境下生存。

    石门厚重无比,足有万斤,设立在此,显然不是蛮力可以打开。

    细细打量着这温润冰滑的石门,肉眼可见,犹如美玉的门中央,有一处小小的凹槽。云鸿抬手一模,介时光辉大盛。石门正中,忽得呈现出一行篆字:第一关,黎首之痛。

    《千字文》中说:“爱育黎首,臣服戎羌。”

    云鸿低头沉思,黎首指的是平民百姓,而这第一关,黎首之痛,应该考的是黎民疾苦。正沉思着,忽见光华一闪,石壁上的文字忽然变化,在其左侧,呈现出“三四五”的字样,而后侧则空着,下方凭空出现一杆狼毫笔,顶上一道横批,正是“黎首之痛”。

    云鸿眉头一皱,结合平生韬略,略思半晌,心中已然有了答案。

    上联“三四五”,独缺一、二。一者,衣者也,既讲的是黎民疾苦,那自然联想到黎明缺衣少食的痛苦,故缺衣少食,正对应了“缺一少十”,可见下联应对上一个“十”。

    而黎首之痛,缺衣少食仅仅只是物质方面,还有精神层面的疾苦。云鸿一笑,这世上万千情愫,最痛苦的莫过于“生老病死、妻离子散”,生老病死是由天定,人力不可违。唯有妻离子散,若逢乱世,随时可能发生。“妻子”又作“妻儿”,对应的正是七、二。

    上联“三四五”,少了“一”和“二”,下联理应少去“七”和“十”。

    云鸿取下狼毫笔,轻描淡写,在右侧填上“六八/九”。

    上下联珠联璧合,正是讲述了黎民疾苦,百姓缺衣少食,妻离子散之痛。这看似简单的六个数字,却将第一关“黎首之痛”的寓意,展现的淋漓尽致。果然,就在云鸿写完的瞬间,玉石般的石门上爆射出一团精光,下一刻,仿佛融入虚空,一点点消失在云鸿面前。

    而手中的那支狼毫笔,却忽然化作一团清光,莫入云鸿的体内。

    石门洞开,这一刻,甬道中的寒气又增强了三分。

    若说方才的风,用浩然正气护体还能勉强护体,而此刻的寒气,便是直钻心扉,活生生在汲取人的灵魂。云鸿武道境界不高,虽然步伐没有丝毫退缩,但眼前已经微微发黑。就在他要倒下的时候,丹田中,突然奔腾出一道暖流,在周身三尺外,形成了一个护罩。

    云鸿一愣,这护罩将寒风挡在外面,步伐陡然轻盈起来。

    只感觉丹田温热,一番内视,竟发现丹田中,出现了一把虚无的狼毫笔的影子!

    色泽暗淡,只有指甲盖的大小。细细一看,这狼毫笔做工精美,上面清楚的刻着“梅兰竹菊”的花饰,一簇细长的毫尖,随着丹田中浩然正气的升腾而飘飞,轻盈如丝,显然不是普通的狼毫制成。而令人惊奇的是,这看似虚无的影子,却发出一股吞灭山河的正气。

    浩然正气!云鸿周身的凭空出现的护盾,正是从此处而来!

    云鸿来不及想太多,眼下寒风愈加激烈,便是有这毫笔虚影中散出的正气做护盾,也难以抵挡,只能聚集神念,全力抵御这噬骨的寒流。走了约一刻钟,才见到第二道石门。

    这第二道石门,显然不像第一道那般晶莹剔透,因为寒风吹拂,表面上结上了一道厚厚的冰层。四周寸草不生,云鸿一接近这石门,厚厚的冰层上便出现了一行篆字:第二关,大儒之德。而后,光华一闪,还是一道对联题,左侧是“天地君亲师”,右侧空白。

    云鸿淡淡一笑,原来这一关,考的是儒者的品德问题。

    天地君亲师,这是上古流传的祭祀对象,为祭天地、君主、祖先、圣贤的综合。

    而一代大儒荀子,对“天地君亲师”五者,早有阐述。《荀子;礼论》中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由此可见,在上古大儒的眼中,天地君亲师,便是“礼”的代表。

    不过天地浩荡,不是天地君亲师五者,就能概括世间万物。大儒之德,礼字固然重要,但光有礼,却是不够。修身立德,应当遵守三纲五常,而这一个礼,只是五常之一。

    心念至此,云鸿已经有了答案。

    儒门五常,正是仁、义、礼、智、信。

    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作为一代大儒,需要有一颗“仁心”,此乃怀柔王道,大儒之心。义者,大义也,人字出头,加一点,虽千万人,舍己为人,是为大儒之气。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有礼,以敬人为礼,来而不往非礼,看似为柔,却有王者之霸道,故为大儒之勇。智者,明智也,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大儒之智。信者,守信也,人无信不立,是为大儒之德。

    云鸿淡淡一笑,正要抬手,将这五个字填上去,却发现这石门上的冰层约有两三尺厚度,自己又不曾佩戴兵刃,光靠大擒龙手的力量,是不能破开这些冰层的。踌躇之际,忽见门角处,有一块落满灰尘的砚台,上面黑漆漆的,还沾着墨渍,不知是何人遗弃在此。

    好的砚台,一般都是大理岩、花岗岩制成,坚不可摧。

    云鸿屈膝将这砚台取来一看,虽只有巴掌大小,分量却不轻,质地相当紧密,不用猜也知是块好砚。而尊砚台,并非传统的四方砚台,乃上尖下宽,丰厚椭圆,呈一锥子形,上面雕刻着飞凤图案,栩栩如生。云鸿历经两世,阅物无数,却从来没有见过锤形的砚台。

    冥冥中,脑中一声嗡鸣,这砚台似曾相识,却又想不起来在何处见过。

    云鸿精神有些萎靡,因为这浩然正气形成的护盾,消耗了他过多的心神,干脆不去想。反正是锥形的,正好在冰层上刻字。当下抬手,在冰层右侧刻上:仁义礼智信五字。

    笔势一收,天地动摇。

    云鸿一个踉跄,险些没站稳,见石门上厚厚的冰层,轰然碎裂,伴随着漫天的雷音,石门骤然虚化、消散。于此同时,手中的锥形砚台清光一闪,化作一道玄气,没入云鸿的体内。来不及思考,只觉丹田涌荡,护体正气又坚固了一层,眼前景致,随之焕然一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