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那你就记得我这个旧雨故交吧。嗯,我问你,你现在自己已经考上大学了,以后帮助我复习复习,行吗?”
一提到学习的事,我便如鱼得水,话也滔滔不绝。我给她讲了人生能有几回搏的道理,讲了贵在坚持,持之以恒的重要意义(这是刚写过的高考作文内容),讲了苏东坡他爸爸28岁才开始好好学习,终于改邪归正,你才20多点,前途无量,真好比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只要你有雄心壮志,我一定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倾囊相赠,一花独放不是春,出水才看两腿泥,相信你定能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不回头。我在北大会经常向你传递新的信息,你学有所成,捷报临门之际,一定要遥望南天,欣然命笔,让我分享你胜利的喜悦。之乎者也,甲乙丙丁……
在我说这些话的时候,张姐一次也没有打断我。她静静地看着我,直到我自己发现已经说了很长时间,停下来的时候,她也没有言语。我俩相对呆立了一阵。她开口说:“你说得真好。我就爱听你这么瞎说。以后可能再也没机会听你这么瞎说了。好吧,我祝你学习进步,生活幸福——嘻嘻,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
“我也祝你学习进步,生活幸福。”
“嗯,我有一个请求。”张姐说。
“什么请求?”
“嗯,咱们这就分别了,咱们……”张姐忽然有点不像平时的姐姐模样,而是低着头,好象一个小妹妹似的,“我想,你能不能,……”说到这里,张姐似乎下了决心,抬起头,大大方方地说道:“你能不能,拥抱我一下?”
拥抱?那时已经在电影上很常见了。可那都是谈恋爱的人干的事啊!跟张姐怎么能那样?再说,怎么拥,怎么抱啊?……我看着张姐水红色的连衣裙,用手挠着后脑勺,故做镇静地说:“拥抱?那,那不太合适吧?我从来没拥抱过。多不好意思啊。不就是告个别吗?以后又不是见不着了,革命生涯常分手,要不,咱们就握个手吧。”说着,我觉得自己的脸热热的。 。。
第三章 我找得好心慌。(6)
张姐的脸红红的,低声说:“我也没拥抱过。不拥抱就拉倒吧……我是想……我是以为你想拥抱呢,我是替你说出来的,瞧你那一本正经的德行!……那就握手吧。”说着,张姐笔直地伸过手来。
我伸手握住张姐那细长的手,她猛地用力握了我一下,蛮有劲儿的。我很想回敬她一下,但心里跳跳的,没敢。好象给自己壮胆似的,我连忙说了句:“再见!”
“再见!”张姐盯着我的眼睛,又说:“我送给你的东西,就不交给你了,怪沉的。我直接给你寄到北大去,你等着收吧。”
“谢谢你,张姐。”
“客气啥,我是你姐么,虚情假意的!”
“那也要谢。好,那就再见了。”
“再见!”
我转身离去。在走向电车站的一路上,我总想回头看看,但我努力克制住了。我感觉到后背上一直有一片目光织成的瀑布,从后脑勺往下,淙淙地倾泻着。
我跟姜哥和张姐在哈尔滨的交往,到此告一段落。后来在北京,他们又有了新的故事。(完)
生猛的和尚太软的心
含泪 的 微 笑
苏文兰
孔庆东的《47楼207》、《北大情事》写出了一群带着青春梦幻和美好理想的痴男怨女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真实而坦率的大学生活。作者出色的文采和罕见的幽默,令人为之倾倒。但在充分感受了青春年华和大学生活的迷醉的同时,我心中也掠过了一丝遗憾,孔庆东作品的平民化色彩不够浓,关注普通百姓现实生活的作品较少。是作者缺乏书写时代的勇气?还是因某种原因对时代生活进行回避?后来,《口号万岁》一书的出版改变了我的误解。书中除了部分一如既往的学术文章之外,更多是针砭时弊的随想、杂感,目光敏锐,分析独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颇显鲁迅之风。其中《口号万岁》《老刘家》《我现在怎样做老师》等文章贴近百姓生活,关注社会现实,作者的视野已步出相对封闭的校园走向了广阔的现实人生。正如孔庆东所言:“我是人民派。不论左派右派,谁欺负人民,我就跟谁捣乱。不论左派右派,谁人品好,有人情味儿,我就跟他交友,跟他喝酒。这就是我的立场。” ①因此,普通百姓的普通生活,以及普通生活中凸现的浓浓人情,自然而然流泻在了他的笔下。
《老刘家》是一篇怀旧之作,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时期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抒写了一座居民楼中一户普通人家的世事命运。通过对老刘头一家命运的叙述,既让读者感受了那个独特时代的百姓生活,又令读者深深感到人生命运的无常和不可知。作品虽篇幅短小,但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了生命的美好,于平淡的叙述中表达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蕴含着孔庆东对普通百姓的热切关爱,读来令人感慨万分,不由得拍案叫绝。具体分析,文章有以下几点值得称道。
一、冷峻时代的温馨
生活极大的丰富性、包容性成为文学创作不可枯竭的源泉。真正能反映现实人生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老刘家》以一个工人家庭的命运为引线,叙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普通生活场景,对人物命运、邻里纠纷、孩童趣事等精致的描写,都体现出那个政治满天飞的时代,百姓生活中浓浓的生活气息。政治冷峻的时代,人之情感似随之僵化,紧绷的思想之弦消解了一切生活的快乐和温馨,但《老刘家》反其道而行之,冷峻的政治状况和贫困的物质生活只是生活中一个微乎其微的元素,文章所要表现的重点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温馨气息,一个人情味很浓的“贫困并快乐着”的时代。尽管一个孩童的视角也许失之偏颇,生活真正的严酷一面他并不知晓,但就如鲁迅笔下“咸亨”酒店的小伙计,他的所闻所见必然有其真实的一面。 。。
第三章 我找得好心慌。(7)
首先,平民化、生活化的社会气氛是《老刘家》一个重要的看点。和一般反思性、控诉性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截然不同的是,作品集中构建了当时社会的平民生活氛围,给读者以深切的感受——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贫困,并不影响普通百姓生活的*气氛。小说中的生活氛围像一股清新的空气温暖了人们的心田,成为那个单色调的时代环境中令人难忘的一抹亮色。比如老刘家的一把手——老刘婆子,作为居委会中负责一栋楼的街道小组长,她的工作纯粹是义务和兴趣,是地地道道的“公仆”,没有丝毫的报酬。但她却干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因为“为大家服务”是光荣而神圣的。因此,偶尔年终一条小毛巾的奖励,都会让老刘婆子自豪半个月。“她在执行公务时,大家认她是组长,是‘领导’,而平时似乎没有这回事,不但可以打骂她的丈夫和孩子,连她本人也可以冒犯”② 。当然,街道小组长似乎不能算得上是领导,但从这个愿意为大家服务的“公仆”身上,官民之间、老百姓之间的平等关系却是显而易见的,至少相比于现在的官民关系,孔庆东笔下的展示要温馨得多,朴实得多。
其次是和谐的邻里关系。邻里关系是一种主要的社会存在,每个人都割舍不掉,不能忽视。和当今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冷漠的人们相比,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抛开尖锐的阶级斗争不说,普通百姓关系之亲密,邻里走动之频繁,彼此的照应,相互的信任已是当今渴望真诚的我们羡慕的幻影了。今天的人们住得很近,却离得很远,共同的工作和生活并没有使隔膜孤寂的心获得片刻的轻松和释然。在《老刘家》中,作者选取了几段邻里吵架的片段,读来妙趣横生。邻里吵架可谓司空见惯,但在社会物质、精神、文化生活都极度贫乏的时期,吵架和冲突却成为人们苍白生活的一种调味剂。吵架时,对于当事人来说,可以做到今天吵,明天好。对于现场的观众来说,则是一场不花钱的好戏,看完就完,谁也不会计较什么。事情过后,生活依旧,大家亲密依旧,仍是好邻居、好同志。想想当今邻居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现实,那个时代是令人神往的。例如写老刘婆子因“我”和他儿子刘波打架,不分青红皂白,胡搅蛮缠,进而与“我”父亲发生冲突一事,尽管当时的情况是老刘婆子撒泼放赖,我父亲将她“扔出七八米,又打了两个滚”,但没过两天,两人又和好如初,互相承认错误。之前围观的邻居也没将这类吵闹当回事,“还齐声喊好,有的说‘老孔,再扔一个!’”③作者以他出色的行文,力图追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蕴含在普通百姓心中的脉脉温情。他们的率直、真诚、自然、友善,对今天的我们应该是有着重要的启示。
二、圆形人物的创造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他著名的文论著作《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圆形人物”的理论。所谓“圆形人物”,是相对于“扁平人物”而言的,指那种“生气勃勃,似欲振翅飞出书外的人物”④,即具有全方位、多侧面、多视角审美特征的人物。他们不仅性格复杂、丰富,而且具有发展变化性,用福斯特的话说,是要给人以新鲜感,并令人信服。《老刘家》中,老刘头是一家化工厂的普通工人,老刘婆子在一家集体所有制工厂上班,大儿子刘杰天生呆傻,二儿子刘波从小惹是生非,小偷小摸,长大后加入流氓团伙,多次进出监狱。女儿树枝是一名饭店服务员,智力普通,但因为贪污了二百四十元钱,受到过处分。这样的家庭环境,似乎每一个家庭成员与辉煌的人生都产生不了联系,但恰是在这种默默的平凡中,作者写出了作为小人物的他们最真实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滑稽可笑、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承受不幸命运时的执著和坚强。其中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