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防护罩也随之渐渐消隐。
女性素体生命完好无损地站在那里,如同标枪一般将背脊挺得笔直,它的右手提着一根长达三米的双头矛状的武器。视网膜屏幕的准星锁定在这根双头矛上,之前被攻击的影像开始回放,定格,放大,对比,之前击中我的冲击就是由这把武器的矛头。
之前那道攻击的力度、距离和对我造成的伤害顷刻间被统计出来,在同样的距离下,一旦我的头部被击中十次就会裂开。四肢被击中五次会产生结构变形,而身体足以承受至少五十次的撞击。
没有对话的必要,而且,对方既不会说话。也没有任何交流的意思。
我抱着近江使用伪速掠向后拉开距离,百米的城区边界眨眼即过,复杂的金属管道转角挡住了素体生命的身影。然而,被锁定的警告并没有在视网膜屏幕中消失,我启动连锁判定,视野转换为能够透视的线构世界,当我准确观测到高速移动而如同黑影一般的矛头时,它距离我已经不到十米。
金属管壁如同薄纸一般被洞穿,我向侧旁跃去,在千钧一发之际。躲开了又是瞄准胸口的攻击。矛头从我的身旁掠过后,我清晰看到,矛尖出现微型的灰雾漩涡,当矛头穿过漩涡后就不见了,微型灰雾漩涡也在瞬息间散去。
我立刻明白了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攻击。通过传送门法术,这个素体生命的攻击能够穿越空间。我继续向后移动,但没有再使用伪速掠,黑白色的线构世界中没有素体生命的轮廓,它仍旧处于连锁判定的观测范围之外。不过,下一个灰雾漩涡已经在观测范围的边界处出现了。矛头从漩涡中钻出,再一次穿透金属管壁朝我射来。
虽然速度很快,而且具备穿透防御力场的能力,但是,只要能够观测到就可以做出应对。当我正准备用放射性灰粒子共鸣装置进行防御时。近江却先一步将行李箱挡在我们面前。
行李箱没有被固定在地上,仅仅是提在近江的手中。我知道这个矛头的力量有多大。就算盾牌足够坚固,但是普通人的身体想要抵挡这股冲击力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然而,我已经无法阻止行李箱和矛头的接触了,只能伸出手抵在行李箱上,眨眼间,伴随撞击声的响彻,强大的冲击力沿着行李箱传递到我的手臂上,将我和近江向后推了好几米远。
“没事?阿江!”我有些担忧地看向近江持着行李箱的手臂,却发现视网膜屏幕的检测数据一切正常。近江的手臂没有折断,甚至没有受到半点伤害。
“抓住握柄的话,这种冲击力还要强上两倍才会对手臂造成伤害。”近江十分冷静地回答到。
虽然承受了三次攻击,但是我大约把握到这种攻击的限制了。这个素体生命发射双头矛,通过传送门的力量进行远距离攻击,这种攻击可以通过改变传送门出现的方位而显得十分灵活,但最大的限制也在传送门上。假设这个素体生命一直原地不动,那么,脑硬体得出的距离数据也许就是素体生命施展传送门时,传送门距离法术施展者的最大半径。为了验证这个数值的准确性,我必须在试探一下。
我抱着近江开启伪速掠继续向管道深处奔驰,虽然看不到素体生命的移动,但我确信,我们的速度比它要快得多。第四次微型传送门出现的位置距离上一次更远了,抵挡这种攻击也变得轻易起来,这多少能够证明上一次已经接近法术施展的最大半径。
我在足够远的地方停下脚步,向上方挥动放射性灰粒子共鸣装置,再次将金属管的顶部打开一个巨大的豁口,然后,抱着近江跳出了这条巨大的金属管道。
无比宽广的世界在视野中延伸,我再一次看到了这种无比宏伟、颓废又荒凉的景色。在我们脚下的这条金属管道,不过是沧海一粟,在我们的正下方,一条百米直径的金属管道一头扎入更下层。就在我们的正前方,一块巨大的人造岛屿被金属管支撑在半空中,站在这个地方,根本看不到岛屿边缘的尽头,起伏的建筑山体绵延起伏,不时可以看到建设机器移动的身影。
那是我们之前所在的城区。
我还是第一次从远处看到整个城区的模样,当初进入之时,是通过传送装置直接抵达城区内部。眼前的景象比我想象中更加宏伟,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由金属管道支撑的孤岛城市下方,如同深渊一般看不到尽头。身处在这片仿佛无限宽广的空间中,眺望着上下左右前后不断延展的金属管道和城市岛屿,我和近江就像是比蚂蚁还要不起眼的东西。
虽然眼前的景象令人心情激荡,但是这份心情很快就转换为数据,让大脑重新冷却下来。我将视野焦距拉回来,寻找素体生命的身影。
429 实战检测()
凭借伪速掠能力的速度优势,我随时都能带着近江甩掉这个素体生命,不过,甩掉它没有任何意义。在进入研究所核心之前,我认为自己应该弄清楚敌人的研究到底已经进行到何种程度,无论之前的那些安全代理素体,还是现在的这个能够使用法术的素体生命,都是敌人研究的成果,只有和它们进行交手,才能理解敌人正在进行的研究究竟会对它们自身的实力带来怎样的提升。这个素体生命很可能并非研究的最终成果,如果面对它时只能选择撤退,无法将它击败,就算完成了莎的任务又有什么用呢?
说到底,我们的战场并非是这个三十三区,而我的最终使命也不是收复三十三区。敌人的研究将会因为我们的行动逐渐改良,并应用到正常世界中,因此,要了解敌人,就不能避开这场战斗。
对敌人而言,这场以研究所为核心的攻防战就是一场技术改良的测试,对我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对敌人正在稳步上升的实力的一种试探呢?
灰雾漩涡开始在前方五十米处形成,在开阔的视野里,距离变得容易判断起来,脑硬体开始综合在素体生命屡次使用传送门时收集到的数据,从而计算素体生命使用这种法术的限制。进行单位生命个体传送的最大距离应该在千米之内,这个推测的准确性高达百分之六十。而之前那种微型传送门配合长矛攻击时。微型传送门所能企及的距离更短。这也许意味着,传送距离和传送门的体积成正比,同时,可以进一步猜测,传送门的发动时间以及所消耗的力量和传送门的体积成反比。
素体生命的强大在于它们异常的身躯,以及威力巨大的限界兵器和临界兵器。除此之外,在之前几次和素体生命的交手中,并没有发现更多的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就像是使用自身爪牙来狩猎的野兽,就算使用武器。也很少出现使用多种武器搭配的情况,无论这是因为它们更相信自己的身体,还是因为武器本身太过单一,这种情况都让它们的战斗方式显得十分极端。强悍但很容易受到针对性战术的克制。
不过,如今它们应该发现了这一点,并开始尝试进行改良,来自末日真理教的法术能力同样源自统治局技术,但是这种变化多端的能力让它们对战场变化的适应能力更加强大。不过,就如同我使用能力时需要消耗能量,对方使用法术时也要消耗一些东西——那些灰雾明显就是产生法术力量所必须的媒介和消耗物。因此,和这种能够使用法术的素体生命战斗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这些素体生命对法术这种力量的适应性,以及使用法术时必需的消耗品的制造、保存、携带方式和数量。
换句话来说。我想弄明白,素体生命所使用的灰雾法术究竟是一种多用途的外挂武器,还是能够由素体生命自身特性产生的力量。如果素体生命自身就能够产生灰雾,学习和使用法术,而不需要外物的辅助,那么,它在这种学习过程中的效率和效果又是怎样,有怎样的缺陷,是否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改良,又能够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良。这些改良又会导致战斗风格的可能性变化,进而综合这些大量数据评估敌人在未来一段时间的战斗力,从而做到一定程度上的知己知彼。
尽管十分繁琐,结论并不完全准确,结果将会出现大量的可能性。但仍旧是可以通过战斗来提高结论的准确性。
为了获得最接近真实的评估,这个素体生命就是一个极好的观察对象。我相信,对敌人来说也是如此。
离开金属管道内部,在这个无比宽广的环境中,才能够在保护自身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对敌人进行测试。
提着双头矛的素体生命从灰雾漩涡中走出来,我没有再趁这个机会进行偷袭,因为之前的偷袭结果已经证明,它的身上的确配备有针对我手中这把刀状临界兵器的防护罩。同样是素体生命,它的身体强度在之前所见过的素体生命中只是普通水平,速度也谈不上快,更没有飞行之类的特殊能力。如果没有灰雾法术,没有针对性的防护罩,它也许是我至今为止所遭遇的最弱的素体生命。
也许,正因为如此,它才被派出来进行实战检测。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防护罩和灰雾法术让它的实力上升明显,要战胜这个家伙有些棘手。逃跑不成问题,但是,如果要击溃它,首先得想办法破除防护。
要消除防护,最基础但也绝对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进行高强度的攻击,能够抵消临界兵器效果的防护罩不可能不消耗能量,甚至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不过,这种生硬的蠢办法同样是在浪费自己的能量。我可无法保证,在这种消耗战中到底是自己还是对方坚持得更久。一旦没有足够的能量,对我来说,就会连速度优势都无法保持。
或者,可以尝试和它贴身肉搏,为了降低消耗,那种防护罩只是一层“膜”的可能性很高,只要进入“膜”中,就能够切实对它造成伤害。不过,拳打脚踢无论对它还是对我来说,都不可能造成致命伤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