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巨浪- 第4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决定突围方向的因素中,白佑彬到底在第41舰队还是在第42舰队。只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地因素。

毫无疑问。不能向东突围。

如果向西突围,则第41舰队可以凭借速度优势追上来,与第42舰队夹击位于中间的美英舰队。

只能向北,或者向南突围。

此时,第42舰队已经在北面占据了有利位置。如果向被突围,就要对付第42舰队。因为第42舰队的速度不如第41舰队,所以向北突围的话,第41舰队可以迅速赶来增援。相反,如果选择向南突围,因为第42舰队的速度有限,所以难以及时增援第41舰队。更重要的是,只要第41舰队没有丧失战斗力,或者没有损失速度,不管是第21舰队,还是大西洋舰队,都难以顺利突破第四舰队的包围圈。

综合这些因素,斯普鲁恩斯最终做出了让步,让坎宁安来决定突围方向。

后来,斯普鲁恩斯的这一决定引起了很多人的猜疑,甚至有很多英国人认为,正是斯普鲁恩斯将大西洋舰队送上了绝路。

当时,斯普鲁恩斯知道白佑彬在第41舰队,却选择向南突围。

最重要地是,在决定了突围方向之后,第21舰队首先转向,并且将航速提高到了三十节以上。而跟在后面的大西洋舰队只能达到二十四节的速度。如此一来,要不了多久,第21舰队就将甩掉大西洋舰队。

另外,在美英舰队向南转向的时候,第41舰队已经向西前进了。

同时,第42舰队也在向西航行了十多海里之后,转为向南航行。

如此一来,大西洋舰队最终将一头撞上第41舰队的炮口。到时候,大西洋舰队继续南下,则将与第41舰队混战,最终成了大西洋舰队掩护第21舰队撤退。如果大西洋舰队向西航行,则将遭到第42舰队地痛击,第21舰队则可借此机会摆脱第42舰队。如果大西洋舰队选择向东前进,则将与第41舰队在很近地距离内交错而过,即便与第41舰队的交火时间不会超过十五分钟。也肯定会被第41舰队打垮。而第41舰队为了干掉大西洋舰队,只能减速,从而失去了追击第21舰队地机会。到时候,航速只能达到二十七节的第42舰队根本追不上第21舰队。

综合这几种情况,最终都将演变成大西洋舰队成了第21舰队挡箭牌。

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斯普鲁恩斯存心要让大西洋舰队当替死鬼,但是作为一名优秀地海军将领,美国最出色的舰队指挥官,斯普鲁恩斯不可能没有预料到向南突围的结果。在此情况下,他没有警告坎宁安,而是任由坎宁安在错误的判断上做出错误的决策,不是存心葬送大西洋舰队,又是什么?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大西洋舰队地最终结局,也与坎宁安有很大的关系。对战场上的另外二个主角来说,当第21舰队与大西洋舰队转为向南航行的时候,白佑彬与杨定方都立即识破了对手的企图,并且认识到,很有可能放跑第21舰队。当然,如果能够歼灭大西洋舰队,也算是个不错的结果吧。

五点二十五分,第41舰队里的四艘战列舰开始用位于舰首方向上的六门主炮轰击大西洋舰队。同时。第41舰队的四艘战列舰也将炮口对准了二万七千米外地大西洋舰队,而没有去理会二万六千米外的第21舰队。

当炮弹如同雨点般的落下的时候,坎宁安才意识到,他犯了这场海战中最严重的错误。

此时后悔已经太晚了。

五点三十五分,大西洋舰队向东转向。

这是坎宁安做出的最后挣扎。按照他的想法,如果第42舰队能够放弃追逐大西洋舰队,他还有机会突破第41舰队的拦截,至少率领一到二艘战列舰逃出战场。

可是,第42舰队并没有转移炮火。

五点五十分。第41舰队与大西洋舰队的距离缩短到了二万米之内,双方航线地垂直距离仅有六千米!

也就在这个时候,白佑彬与赵赙礼等人被强行带到了“避难所”。

即便“台湾”号的舰长会每过五分钟汇报一次战斗情况,可是白佑彬并不需要舰长的报告,通过从外面传来的沉闷的爆炸声。以及密集的炮击声。就能知道战斗打得有多么的激烈。

随着第41舰队与大西洋舰队的距离迅速缩短,战斗进入了拼刺刀的阶段。

在一万米之内。炮手根本不需要雷达提供地火控数据,而是直接利用安装在炮塔尾部的光学测距仪来瞄准目标。对于战列舰的主炮来说。这个距离,几乎就是“直射”距离。炮弹打击的是对手的舰体,以及炮塔、舰桥等关键部位。不管是十四英寸穿甲弹,还是四百毫米穿甲弹,只要打中,就可能能让对手掉几块肉。

激烈地战斗持续了大概二十五分钟。

直到六点十五分,外面地爆炸声才渐渐稀落,只是炮击声仍然非常的密集,开火地不仅仅有主炮,还有副炮与速射炮。那些清脆的,刺耳地,如同爆豆子般的炮击声就是速射炮与副炮发出的。

六点二十分,“避难所”的门打开了。

白佑彬等人来到司令舰桥上的时候,大西洋舰队的四艘战列舰已经变成了浮在海面上的篝火堆。第41舰队的四艘战列舰上的主炮都停止了射击,正在转向东北面。另外,二支巡洋舰编队与二支驱逐舰编队正在东北方向上与大西洋舰队里的辅助战舰交火。第41…6驱逐舰编队正在赶过来,大概准备用鱼雷解决掉四艘已经被瘫痪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距离“台湾”号最近的那艘战列舰上,英国海军官兵正在投放救生艇与救生圈,大概舰长已经下达了弃舰的命令。

同样的,四艘“省”级战列舰的样子也不大好看。

“广东”号的主桅杆被炸断了,“江苏”号的鼻子被削掉了,“吉林”号的屁股上燃着大火,而旗舰“台湾”号的后舰桥一塌糊涂。

显然,性能先进的战列舰在近距离炮战中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可言。

第十一卷 战略转折 第四十五章 … ~战舰代沟~

仅仅半个小时,条约型战列舰与快速战列舰的性能差距就彻底体现了出来。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乔治五世”级为“条约型战列舰”。该舰设计的时候,《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还没有失效,对各国海军都有着强大的约束力,为了满足条约的规定,英国海军不得不想方设法的平衡战舰的各项性能,最终造成该舰仅配备了十门十四英寸舰炮,且存在严重的防护缺陷。

实际上,“皇帝”级、“皇帝”级乙型,以及美国的“北卡罗来纳”级、“南达科他”级,法国的“黎塞留”级,意大利的“维内托”级,甚至德国的“俾斯麦”级,都只算得上是“条约型战列舰”,或者“超条约型战列舰”。

这些条约型战列舰的最大的问题是,为了提高速度,降低了综合防护与生存能力。

可以说,要在有限的排水量(或者有限的技术基础)的基础之上建造出强大的快速战列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也是在《伦敦海军条约》签署之前,明帝国坚决要求将战列舰的排水量放宽到四万五千吨,美国在最初反对之后,也转而支持放宽战列舰的排水量,最终英国不得不同意放宽排水量的根本原因。以战争爆发前的技术水平,只有标准排水量超过四万五千吨的战列舰才能够获得足够的综合防护与综合生存能力。

“省”级战列舰,就是帝国海军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快速战列舰”。

除了速度上的优势之外,在排水量增大了一万多吨之后。“省”级战列舰地综合防护与综合生存能力远超过了之前地“皇帝”级与“皇帝”级乙型战列舰。更是远远的超过了任何一种条约型战列舰。

所谓的“综合防护”与“综合生存”能力,并不仅仅是装甲的厚度,以及覆盖范围。

除了装甲的厚度之外,决定战舰防护能力的还有装甲的设置方式,重点保护区域,以及舰体地防护结构。其中,最后一点极为关键。在海战中。特别是在交战距离过近的情况下,再厚的装甲都无法起到绝对的防护作用。因此,必须考虑装甲被击穿之后,战舰能否承受穿甲弹爆炸后产生地损伤。以及会不会因此而造成战舰的战斗力降低。

明帝国最先提出“综合防护”的概念,随即就应用到了战舰的设计之上。

美国也紧跟明帝国的步伐,在设计“衣阿华”级战列舰地时候,也大量借鉴了“综合防护”的设计方式,从而在装甲厚度有限的情况下。尽量提高战舰在战斗中的防护效果,特别是中弹之后继续保持战斗力的能力。拿战舰上至关重要的动力设备来说,“省”级战列舰在动力设备舱之外,设置有三道隔舱,一层油水舱,一层物资舱,以及二条通道。这些舱室与通道都进行了结构加固处理。并且尽量缩小了隔舱的体积。加大了结构强度。如此一来,即便被击中。穿甲弹也很难在穿透了最外层地装甲之后,继续穿透数层隔舱。威胁到动力设备。经过加固地舰体结构能够将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分散到其他部位,从而避免动力设备受损。

“综合生存”能力是一个战争爆发之后出现地一个全新概念。

战斗中,任何战舰都有可能受损,也都有可能战沉。那么,要想保证战舰在战损之后不至于战沉,至少不至于迅速沉没(让舰员有时间撤离),就必须提高战舰在战损之后的生存能力。虽然战损后地战舰都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才能修复,但是建造一艘新的战列舰需要更多的时间。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任何一艘没有沉没的战列舰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至少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都情愿修复战舰,而不是建造新的战舰。

提高战舰的综合生存能力关系到了很多方面。

当时,战斗中战舰生存能力暴露出的问题主要为战损之后无法控制进水量,损失所有动力,无法进行自我修复。

要控制进水量,或者说将涌入舰体的海水排出去,这就要求战舰具有单独的发电机,能够在动力设备受损之后向战舰上的抽水机提供电力。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