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巨浪-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了帝国每一个臣民。更何况,杨廷和为武宗皇帝时期的旧臣,深知战争带来的危害。

同样的,世宗皇帝刚即位,即便得到了张璁等旧臣的支持,根基仍不牢固。

最重要的是,北方工业匮乏,战争资源贫瘠,若打起来,北方集团并无胜算。

杨廷和深知这一点,因此在下达了“封江令”之后,并没急于北伐,而是希望通过封锁迫使世宗皇帝让步。

到明历一百五十四年(公元1522年)正月的时,情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仅仅封锁半年,帝国北方经济就濒临崩溃。

当时,一石大米的价格从一两白银涨到了五两,仍然是有价无市。布匹的价格更是上涨了十多倍,仍然是有求无供。最重要的是,维持北方军队的军饷军资也严重缺乏。若无法打通南北贸易,导致军队哗变,不等南方集团出手,世宗皇帝都将失去皇位。

见到封锁起到了效果,杨廷和不但没有放松警惕,反而加强了封锁力度。

当时,北方所需要的很多重要物资,都是通过走私,或者第三方购买的方式从南方获取的。不说别的,北方军队需要的火铳、火炮几乎都是先由日本与朝鲜从帝国南方大量购进,然后以高价贩卖给北方政府。

可是,不管是第三方购进,还是走私,都不足以维持北方政权的稳定。

无奈之下,世宗皇帝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向南方政权妥协,要么主动进攻,在战争资源耗尽之前,占领南方的工业重镇,获取工业资源。

三月,北方军进攻扬州,第二次内战正式爆发。

四月,由南方政府控制的帝国南洋舰队北上,在刘公岛击败由北方政府指挥的北洋舰队,最终完成了封锁威海港的任务,成功打开了进入渤海湾的大门,并且于三个月之后进军秦皇岛,完成了从侧翼包抄北方集团的任务。

因为北方缺乏造船工业,也缺乏基础工业。

整个战争期间,南方集团的重点全放在海上,而北方集团的重点则放在陆地上。问题是,北方集团能够跨过长江吗?

扬州失守之后,新组建的东洋舰队逆江而上,迅速封锁了镇江与芜湖之间的江面。

从此开始,直到战争结束,北方军团都未能渡过长江,也就没有办法威胁到江南地区的工业中心。

相反,在海军的支持下,南方集团顺利开辟了第二战线,并且在明历一百五十八年(公元1526年),派军从威海出发,几乎横扫整个山东半岛,严重动摇了北方集团的基础。当时,山东是北方集团最重要的产粮地。

帝国第一支“海军陆战队”在此时诞生。只不过,当时用的并不是这个称呼。

到明历一百六十年(公元1528年),北方集团已经无力支撑庞大的战争消耗,内战进入了停停打打的阶段。

在此后的十年之中,南北双方一共进行了五次三十八轮和谈。

期间,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打了上千次。虽然没有爆发内战初期那样的大规模战役,且交战双方都有所顾忌,但是十年的和谈给帝国带来的仍然是难以愈合的创伤。

也正是在这时年中,一些思想先进的资本家意识到,相对集中的皇权所产生的危害。

在第一次内战,也就是“宪政战争”之后,内阁府取代中央朝廷,可是皇权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内阁首辅是由皇帝任命的,如果皇帝愿意,随时可以解散内阁,由其亲信重新组阁。

只是,宪宗、孝宗、武宗三位皇帝都励精图治,且把重点放在了对外扩张上,需要资本家,商人的支持,对待内阁政府相对宽松。

问题是,谁能保证今后的所有皇帝都如同宪宗、孝宗与武宗?

不说今后,世宗皇帝就已经让资本家感到心寒了。

因此,削弱皇权,约束皇帝成为了当时所有有远见的资本家的共识。或者说,必须要确立一套新的政治体制,在该体制中,皇权是次要的,甚至没有任何影响力,同时政权必须掌握在资本家的手里。

内阁是理想的选择吗?

当然不是,如果内阁掌握了所有大权,那么内阁就将成为新的“皇帝”。毕竟,皇权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影响并不是皇帝本人,而是高度集中的权力。

因此,新的政治体制中,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机构来限制皇帝与内阁的权力。

正是在此基础上,“议政”的设想出现了。

所谓“议政”,就是所有资本家都有参政议政的权利,拥有发表政治观点,并且建立政治基础的权利。这个权利并不是平均分散在每一个资本家手里的,而是由代表资本家的政客掌握。

另外,为了赋予“议政院”实质的权力,议政院必须具备监督内阁政府的能力。

随着“参政议政”思想的扩散,也就出现了篇首的那一幕。

内战结束前,控制着帝国工业命脉的五十多个大家族的代表共同签署了《自由与民主宣言》。并且迫使世宗皇帝接受了由五十个资本家族,以及代表帝国各行各业的数百名代表组成的“议政院”。

当时,“议政院”并不是后来的“议院”,因为议政院只有监督权,而没有立法权。

直到数十年之后,随着资本主义思想的普及与发展,议政院才演变成了后来的议院,并且掌握了立法权。

当然,以当时的情况来说,议政院的出现,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从此开始,资本家真正获得了参政议政的实权。

明历一百七十一年(公元1539年),出身南方资本家庭的严嵩改组内阁,共设十八个部门。此举再度分散了内阁大臣的权力,并且细化了内阁部门的职责,实际上就削弱了皇帝对内阁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此举对资本主义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在严嵩内阁的三十六名正副部长中,有二十一人来自南方资本家集团,仅仅只有十五人来自北方地主集团。

到明历一百七十五年(公元1543年),内战的创伤基本上愈合,帝国国力恢复到了战前水平。

只是,在帝国沧桑剧变的二十年中,世界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序 不一样的历史 第五章 … ~欧洲攻略~

朝阳绚丽夺目的光辉下,一面金灿灿的腾龙旗从小土丘顶部的木杆上缓缓升起。

旗杆下,一名身着将服,神情肃穆的年轻将领将右手平举在胸前,朝着东面正在升起的红日敬上了庄严的军礼。在他四周,上千名统一着装的帝国军人也跟着行了最庄严的军礼。随即,象征着帝国海军陆战队的嘹亮军号声响了起来。

“将军,巴迪安亲王来了!”

年轻将领回过了身来,目光迅即落到了山丘下方,正喘着粗气爬上来的那个西方人身上。

陈渊洋,历史上,自郑和、马欢、王景弘之后,第一位留名史册,并且得到了公认的海军名将。同时,他也是帝国海军陆战队的创始人。

获得第一次重大胜利之后,他才三十二岁!

在那名西方人爬上来之前,陈渊洋的副官已经搬出了桌椅,准备好了笔墨,并且将拟定好的文件放在了桌子上。

与其说是和谈,还不如说是和约签字仪式。

仅仅只是走过场而已,五分钟不到,代表西班牙王国的巴迪安亲王就在和约上签了字,并且盖上了西班牙王室的印章。同时,陈渊洋也代表大明帝国在和约上签字,盖上了远征军统帅印章。

至此,西班牙王室正式将直布罗陀半岛“永久”租借给大明帝国。

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大明帝国在欧洲大陆上打下了一颗重要的钉子,并且借助这颗“钉子”,在未来数百年之中,对欧洲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同样的,陈渊洋也因此一战成名。

只不过,胜利并不是唾手而来的,也不是在一天之内获得的。一切,还得从明历一百九十八年(公元1566年)爆发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说起。

尼德兰,在英语中为“低地”的意思。泛指莱茵河、马斯河、斯还尔德河下游,以及北海沿岸一带,相当于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北部地区。

公元1516年时,查理一世继承西班牙王位,在此之前,查理从其父亲手里继承了尼德兰。因此,在查理一世成为西班牙国王之后,尼德兰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西班牙的属地,受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

当时,尼德兰的航海业非常发达,并且控制着北海,以及从欧洲到大明帝国的海上航线,并且有着“海上马车夫”的称誉。

正是因为航海业的高度发达,并且频繁与大明帝国接触,所以尼德兰的资本主义经济非常发达,资本主义思想也非常先进,甚至超过了隔海相望的大不列颠王国。

因为在美洲大陆扩张失利,以及尼德兰的海商严重威胁到了西班牙商人的利益,成为西班牙国王之后,查理一世,以及继位的腓力二世用各种方式,大肆收刮尼德兰的财富,比如对尼德兰商人课以重税,滥发纸币,设立宗教裁判所等等。到公元1566年,四十年间,尼德兰的海上贸易锐减八成以上,大量资本家破产,资本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而此时,大明帝国的“立宪战争”已经结束了二十三年,在严嵩内阁的推动下,帝国经济蒸蒸日上,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见到了大明帝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之后,尼德兰的资本家萌发了革命与独立的念头。

当时,与资产阶级有着密切利益关系的奥伦治亲王威廉联合其他开明贵族组成的“贵族同盟”在推动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公元1565年,威廉曾派代表前往觐见腓力二世,要求改变专制政策。次年,他又派代表去布鲁塞尔向西班牙总督请愿,反对西班牙的宗教迫害与政治压迫,同时表示将继续效忠国王,却没有得到任何结果。

也就是说,威廉代表的开明贵族采取的温和方式并没有产生任何效果。

当年,在安德卫普、海牙、乌特勒支等地,连续爆发了大规模的破坏圣像运动。群众手持斧头、铁锤、木棍涌向天主教教堂与修道院,砸毁圣像与十字架,没收教会财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