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巨浪- 第6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此一来,帝国海军就必须在战时建造足够多的战舰,而且是最先进的战舰。

这样就很好理解了,只要帝国海军手里有足够多的先进战舰,在战争结束之后,就可以将大量在战争初期与战争中期建造的战舰出租或者出售给友好国家,然后用获得的租金等款项来维持新式战舰。

也是说,海军也要利用最后的机会扩大规模!

这就不难理解帝国海军加快了第二批次“海军元帅”级战列舰的建造速度,并且在第一批四艘“海洋”级战列舰才动工建造不久就追加了第二批八艘订单的原因了。按照以往的惯例,只要这些战舰建成,就不会被拆毁。如果没有赶在战争结束前建成,则很有可能在战后的大裁军中被抛弃。

当时,给白佑彬提供消息的是蓝凌波。

作为第一舰队司令官,在第11舰队由赵赙礼指挥的情况下,蓝凌波一直在后方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因此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后方的事情。在得知第二批次的八艘“海军元帅”级战列舰将在八月底到九月初之间建成的消息之后,蓝凌波立即联系了白佑彬,同时也找到了江洪波,希望通过江洪波的关系给第一舰队搞到四艘新式战列舰。

当然,盯上了这八艘战列舰的人并不少。

郑恩博也在当时给海军总参谋部发了一份电报,指出了重建第62舰队的重要性,并且委婉的表示,从土耳其租借的二艘战列舰之前一直在北大西洋战区服役,所需要的独有的后勤支持能力也只有北大西洋战区才具有,因此应该将其继续留在北大西洋战区。郑恩博的意思是,将第62队的剩余战舰转给第42舰队,帮助第42舰队重建,然后用新服役的战舰重新组建第62舰队!

显然,郑恩博也想得到几艘“海军元帅”级战列舰。

对卫延年来说,怎么分配即将建成的八艘战列舰,确实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当时,帝国海军还在战场上活动的作战舰队就只有三支,其中第11舰队还在太平洋上活动,而第44舰队的实战经验还不够丰富,真正的主力是第61舰队。除此之外,还有二十一艘战列舰(包括二艘土耳其的战列舰)正在维修,或者准备进行大规模维修。这十七艘战列舰中,三艘“省”级的维修工作能够在八月初完成;四艘“省”级乙型的维修工作在九月初就能完成,另外四艘则要持续到十月底,甚至十一月底;而四艘“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维修工作肯定要持续到年底;二艘从土耳其租借的战列舰的维修工作最快也只能在明年年初才能完成。

如果算上在九月底到十月初陆续服役的八艘“海军元帅”级,到十月份的时候,帝国海军将拥有二十七艘战列舰,其中十二艘为新建的“海军元帅”级,八艘为“省”级乙型,七艘为“省”级。

这么多战列舰,可以组建成七支作战舰队了!

只是,在分配兵力的问题上,确实比较棘手。到时候,无论如何也应该留一支作战舰队在太平洋上袭击美国西海岸地区的港口与海军基地,防止美军在太平洋上兴风作浪,同时也能确保从帝国本土到巴拿马运河这条主要航线的安全。

那么,剩下的战舰只能配备给第四舰队与第六舰队。

该怎么分配这些兵力呢?

卫延年没有急着做出决定,而是在七月十日左右让总参谋部的几名高级参谋就下一阶段作战行动的重点写了一份报告,然后再根据这份报告对海军舰队的作战编制进行了重新审定。

最终,这份报告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按照当时已经掌握的情报,即便美国还在建造数量众多的战列舰,可是在人员素质不佳,且训练严重不到位的情况下,美国海军基本上丧失了作战能力。因此,之前以对海作战为主的编制体系将难以适应下一阶段的作战需要。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海军舰队的作战能力,必须对舰队的编制做出调整。

因为陈锦宽不在舟山,加上战区制已经得到了检验,卫延年没有对海军体制动大手术。

当时,他只修改了舰队的编制,将以往的“四八十二”编制体系(四艘战列舰,八艘巡洋舰,十二艘驱逐舰,这是作战舰队的基本编制)变成了“八十十二十六”体系,即八艘战列舰,十艘大型巡洋舰,十二艘通用巡洋舰,十六艘多用途驱逐舰。

从新的编制体系就能看出,帝国海军将从远洋决战型海军转变成近海封锁型海军。

当然,卫延年没有立即着手改组舰队。毕竟改变舰队作战编制不是一件小事,很多问题都需要反复论证。另外,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在加勒比海地区获得立足点,为接来攻打美国本土做好准备。

七月十四日,白佑彬收到了蓝凌波发来的新消息。

紧接着,在当天下午,他就收到了卫延年从海军总参谋部发来的消息,让他尽快搭乘“胜利”号旗舰赶往前线,负责协助陆少丰攻打太子港,并且为建立战区前线司令部做好准备工作。

十五日上午,一场新的登陆战役在伊斯帕尼奥拉岛打响了。

第十五卷 最后总攻 第一章 … ~血战海地~

以陆少丰的性格。他肯定不会在太子港这边浪费太多的时间。

谁都知道。攻打太子港是为了向美国本土进军。而在此后。肯定还要在古巴。或者巴哈马群岛的某处的点夺取前进基的。然后建立起完备的后勤保障体系。囤积大量作战资。调集大量作战兵力。最后才是登陆美国本土。

如此一来。即便太子港是加勒比海地区的战略要点。也不是今后战略进攻中的要点。也就不能花太多的时间。

在抽调了陆战第十军的部分作战物资与兵力之后。陆少丰于十五日发动了登陆行动。

战斗打很激烈。美军在滩头阵的上的抵抗相当顽强。可是二支作战舰队。以及进入了戈纳伊夫湾的火力支援舰队的炮火异常凶猛。花了足足一个上午。陆少丰才将第一批登陆部队送上岸。并且攻占了美军的第一道防线。

此时。白佑彬搭乘“胜利”号旗舰才刚刚进入北大西洋。

可以说。陆少丰的运气确实不怎么样。

作为帝国海军陆战队在战争期间的二大名将之一。陆少丰每每遇到的都是硬苦头。而余辉宏除了在日本本土与瓦胡岛打了二场硬仗之外。基本上遇到的都是失去了抵抗意志的敌军。

陆战第五军能够轻松的打下巴拿马。不表示陆战第八军能够同样轻松的攻占太子港。

当时。美国已经收缩了战略防线,基本上放弃了巴拿马地区。因为受到地理环境。以及基础条件的限制。即便帝国海军陆战队占领了巴拿马。也不可能从没有一条公路的中美丛林中北上。更不可能沿着中美洲地峡将战线推进到美国本土。相反。帝国海军陆战则很有可能从加勒比海地区北上将战线推进到巴马群岛。威胁到美国本土。因此。美国早已将战略防御的重点转移到了大安的列斯群岛。

伊斯帕尼奥拉岛正是大安的列斯群岛中。面积仅次于古巴的第二大岛屿。

太子港是伊斯帕尼奥拉岛上最好的天然深水良港。同时也是大安的列斯群岛上最好的深水良港之一。

在美军的战略防线上。太子港处于最前沿。而且是最重要的防御支承点。

在陆战第八军的官兵踏上太子港西面的沙滩时。部署在这里的美军兵力达到了五万六千人。且作战人员过了四万八千人。

当时。陆少丰手里能够用于作战只有三个陆战师总兵力不到六万!

如果不是有第44舰队与第61舰队。以及早已到达的火力支援舰队恐怕陆战第八军的官兵上岸之后就会被美军歼灭。

另外。陆少丰在这里遇到了一个老对手。

那就是当年在瓜岛与他争斗了十个月的美国陆战队少将范德格里夫特。

毫无疑问。陆少丰这次遇到的又是一块硬骨头。

争夺滩头阵的的战打了三天二夜。直到十七日傍晚的时候。美军才逐步放弃了反击。退到了第二道防线上去。到此。登陆的帝国陆战队官兵已有一千七余人阵亡。伤员数量超过了三千人。另外。阵地上还留下了近三千具美军官兵的尸体,而那些舰队炮火炸成碎片的美军官兵多的难以计数。

似乎预料到后面的战斗不会太轻松。陆少丰在这个时候改变了战术。

陆战队没有急着向内陆推进。而是在滩头阵的外围建立了防线。并且开始修建临时码头。

当时。陆少丰的企图很简单。即利用美军的反扑来消耗美军的有生力量。

至少。陆战队官兵不用担心火力支援的问题。二支作战舰队。加上火力支援舰队有上百艘战舰在为陆战队“撑腰”。

问题是。美军并没急于发动反击。

美军的防御重点是太子港。只要太子港不丢。那些上了岸的陆战队就不会有太大的作为。毕竟临时建立的码头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码头。帝国海军要想将这里变成继续进军的前进基的。就必须攻占太子港。

结果。在陆少丰调整战术的时候。美军也在继续巩固太子港的防御。

到此时。后面的战斗就不难想像了。

二十一日。在替换下了最初上岸的那个陆战师之后陆少丰亲自指挥陆战队向太子港方向进。

战斗打异常的惨烈。也异常的激烈。

几乎每前进一米。陆战队的官兵就会停下来。呼叫舰队的炮火支援。

从二十一日上午六点三十分。即陆战队开始推进的时候算起。到二十三日下午四点三十分。足足五十八个小时。陆战队在付出了五百七十四名官兵阵亡的代价之后。仅仅推进了三公里。平均每小时推进的距离不到六十米!而在此期间。三支舰队一共向美军投掷了二十多万枚炮弹。几乎将陆战队推进线路上的美军阵地彻底轰炸了一番。

二十三日傍晚。陆少丰让陆战队暂时停了下来。

当天晚上。之前一直在伊斯帕尼奥拉岛南部海域活动的第44舰队与第61舰队全部进入了戈纳伊夫湾。并且在戈纳夫岛东南下锚。

二十四日上午。陆队继续前进。

这次。舰队的炮火支援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