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比较合理的估计,几年下来,因为海运损失的粮食相当于美国从澳大利亚获取粮食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也就是接近一亿吨。
最后就是美国人的生活习惯问题。
在进入战时状态之后,美国也开始实施战时管制,只是并没有完全限制粮食交易。到七十七年(年)上半年,美国人都可以在市场上自由购买粮食。当时,美国国内并没有出现粮食恐慌的现象,几乎所有美国人都认为粮食是吃不尽,用不光的。结果,到七十七年(年)下半年的时候,粮食危机突然爆,政府在秋收前开始管制粮食,结果导致很多美国人都不适应需要领取配额的生活方式,因此而爆了很多国内矛盾。虽然无法用统计的办法得知美国民众在前几年“浪费”了多少粮食,但是以美国人的生活习惯,恐怕也不会少于美国一年的粮食产量吧。
综合这几条因素,美国在战争末期爆粮食危机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
其实,用帝国为参照来说明问题,更加直接,也更加明白。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帝国的农业从业人口与劳动力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与美国相差不大,而且与美国一样,帝国率先实行了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另外,帝国在气候方面也与美国相差不大,因此农业劳动力的劳作效率应该与美国相差不大。战争爆后,帝国率先推行节约政策,并且鼓励民众节约粮食。打到最艰难的七十四年(年),帝国政府在秋收之前推行了粮食管制,用配额的方式来分配粮食,直到次年夏季大丰收,粮食有大量富裕之后,才结束了管制。另外,整个战争期间,帝国对外援助的粮食也不是很多,其几个主要盟国的粮食产量都不是很低,不需要从帝国大量进口粮食。为了确保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帝国不但在招募兵员的时候注重城市与农村兵员的比例,政府还大举财政赤字,甚至以借贷的方式继续为农民提供粮食补贴。结果,到七十八年(46年)初,帝国国内的战略粮食储备总量不但没有比战前减少,反而突破了二亿吨。战后,这些粮食都成为了宝贵的财富!
从这一系列的对比中就能看出,帝国一直是在有条不紊的推进着战争,而美国却是疲于应付,到最后甚至展到了穷兵黩武的境地。
其实,抛开一切政策与体制上的差别,就能看到帝国与美国的根本差别了。
简单的说,二国主要差别就在民众的觉悟与国家意识上。在战争面前,帝国百姓能够以国家利益为本,为了祖国的胜利,心甘情愿的牺牲个人利益。这种“为大家,弃小家”的思想早已通过帝国悠久的历史,烙在了每一个帝国百姓的脑海之中。在几乎所有帝国百姓看来,为了国家而做出牺牲,是最光荣的事情,也是最根本的职责。相反,美国没有悠久的历史,更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传统,是一个由来自不同地方的移民组建的国家,其民众的国家意识非常淡薄,也就不可能在非常时期从根本上表现出“为国牺牲”的崇高道德水准,从而难以在根本上约束个体行为。
用战后一些学的话来说,如果美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可以一鼓作气,摧枯拉朽般的击败任何一个对手。但是,当美国处于逆境中的时候,却很难抵挡住强大对手的进攻,更难以扭转败局。
相反,帝国能够在有利的局面下击败任何一个对手,在遭遇逆境的时候,为了国家利益,也会有成千上万的义士为了国家利益,为了民族利益,献出自己的鲜血与生命,做到与国同存亡,与国同荣辱。
其实,这些都是表现,内在的,正是百姓对祖国,对民族的认同感。
当然,这些都已扯远了。
美国爆粮食危机,大量民众沦落为战争难民,已经暴露出了美国脆弱的一面,也证明美国即将战败。
也正是如此,萧鼎昆才会让帝国海军向美国难民伸出援助之手。
不难想像,萧鼎昆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迫使美国尽快投降,而是在为美国投降之后,进驻美国本土做准备。
可以说,不管美国以何种方式投降,只要帝队进驻美国本土,并且想顺利的占领美国本土,就必须得到美国民众的认同与支持。
由此来看,在此时施舍一点粮食,不但值得,还是千值万值。
第十五卷 最后总攻 第三十四章 … ~咎由自取~
在白佑彬忙着救助难民的时候,第五轮停战谈判也到关键阶段了。
经过反复的“切磋与较量”,谈判双方就几项比较棘手的,但是与美国自身没有太大关系的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
比如,那些在美国的流亡政府的成员,特别是关键成员都应该交由其本国新政府。
之前,双方就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好几次,而且都以无法谈拢而告终。
其实,美国维护他国流亡人员的根本目的不是想保护这些人,而是在为美国今后的出路做准备。
设想,如果美国交出了他国流亡人员,其在国际上的形象会是个什么样子?
至少,今后不会有任何人想方设法的流亡美国,更不会把美国当作避难的天堂了。
国际形象还是个次要问题,美国的声誉也必然因此受到影响。
更严重的是,这将彻底毁灭美国在西方世界中的地位。
当时,流亡到美国的他国人员非常之多,比如日本的流亡人员就超过了十五万,且大部分都是政府与军队的流亡人员。如果按照帝国已经拟定的战犯定罪条例,这些人几乎都是战犯,且为首的那几十个,肯定都会被判死罪。如果将这些流亡人员交给日本现政府,其命运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另外,美国还接收了近七万法国流亡人员,三万英国流亡人员,五万俄罗斯流亡人员,以及二万西班牙流亡人员。这些人,之前要么是所在国的高官,要么就是军队里的军官,都算得上是“人物”。如果将他们全都交出来,恐怕每一个都不会有太好的下场。
当然,到了这一步,美国连自保都成问题,又怎么保护那些流亡人员呢?
做出让步,争取在谈判中为本国捞取到更多的好处,这才是美国的本色。
第二项比较重大的成果就是,双方就战犯判定方案达成了一致意见。
确定战犯身份的主要办法就是确定其是否犯了“反人类罪”、“战争策动罪”等几项主要罪状。最初的时候,帝国谈判代表根据之前的相关国际法,拟定了五大项,三十四小项,四百六十二条战争罪名,只要与之相关,或具有嫌地人员,都可以暂时定为“战犯”,并且进行调查,查证之后再按照相关的法律进行审判定罪。
谈判中,双方就每项条款都进行了讨论。
到最后,确定了三十一项,共四百二十七条战争罪名。
有了这一基础之后,还得就举证问题进行谈判。即到底是由检方举证,还是由被控方举证。
当然,帝国一直坚持被控方举证。
只是,这一方法与常规法律体系是相违背的。在常规法律体系中,嫌犯一般都被假定无罪,只有在检方列举出了足够的,且权威的证据、证词之后,才能对嫌疑犯定罪,并且按照司法程序确定其应受到的惩罚。
当时,帝国谈判代表提出,战犯非同于一般的罪犯,因此不能采用常规的司法程序。
就这个问题,谈判双方又争论了好几次。
到最后,美方先做出重大让步,随后帝国谈判代表也做出了有限地让步。即被控方可以在被定罪之前进行反证,且只要是被动犯罪,比如军人必须执行上级的命令等,都可以不被列入定罪罪名之中。
当时,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没有谈妥,即美国的政府官员是否也列入战犯的行列。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谈判代表地态度非常坚决,认为美国的政府官员不应该算成战犯,因为美国政府也只是代表执行美国地民意,官员也是在美国法律的体系下使用手中的权力,不能因为美国战败,就说美国政府官员犯了战争罪。
只是,帝国谈判代表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也非常坚决。
毕竟,战争肯定有原罪,而当时帝国已经从日本、俄罗斯与英国那获得了很多证据,表明美国在策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比如,在战争爆之前,美国就向日本输出了大量军事技术,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帮助日本进行武装备战。在战争爆之后,美国仍然没有格守中立国的地位,不断的向协约国集团成员国提供战略援。
重要的是,帝国从日本获得了一份相当关键地资料。
在这份日本与美国秘密签署的文件中,明确提到,在日本与帝国爆战争之后,美国将无条件的向日本提供战略援助,帮助日本获得战争的胜利,而签署这份文件的正是美国总统!
也是说,如果没有美国的暗中支持,日本甚至连与帝国开战的胆量都没有。
而日本作为战争的直接引发国,如果没有日本的主动偷袭,就不会爆发这场战争,至少在理论上,战争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正是美国,或说是美国政府高层的鼓动与支持,最终使日本走上了发动战争地道路,并且由此引发了规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也在谈判进行地时候,帝国又拿到了一份非常关键的文件。
占领了华盛顿地陆战队官兵在清理废墟的时候,从白宫所在地找到了一份由美国总统签署生效地战时文件。
在这份文件中,明确提到了美国在战争爆之后,美国参战之前,由美国总统直接授权,由美国海军具体实施的,向日本运送战略物资,以及战争物资的相关计划。而且,这些计划都在相关的作战记录中可以找到对应的直接主体(比如遭到破交舰与袭击舰拦截的运输船队)。
结合已经被俘的美事与非军事人员的口供,完全可以证明这份文件的真实性。
如果这份文件是真实的,那么美国总统就违背了相关的国际法,在美国还保持着中立国地位的时候,向交战国提供了军事援助,从而破坏了美国的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