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秦剑- 第3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蒍吕臣的建议很显然是提醒了楚王熊恽,一旦若敖氏的军队回到郢都确实就不好办了,因为子玉所带领的这些军队,名义上说是楚国的军队,但实际上却是听命于若敖氏的。一旦这些军队进驻到郢都,要想再次扳倒若敖氏真的就要费很大的力气了。

    听完蒍吕臣的提醒,楚王熊恽狠了狠心道:“孤王明白你的意思了,你这就去慰劳三军,顺便告诉子玉就说楚国战败,他将有何颜面面对申息两地的父老乡亲。”

    蒍吕臣听罢,脸上立即露出一丝笑意,“臣明白,臣这就去办。”

    春秋时期,从卫国到楚国中间还隔着好几个国家,其中曹国、宋国、陈国、蔡国等几个国家是比较大的,当然了这中间还不包括哪些小的连名字都说不上来的国家。

    此刻战败的楚国军队在令尹子玉的带领下,已经走过了曹国、宋国、陈国、蔡国等等中原诸侯国家,回到楚国的东北的城池方城。

    行至方城,距离楚国郢都也就剩下不到几百里地了,虽然其他将士的心情跟着好了起来,毕竟回国了,也安全了,更重要的是很快就要见到自己的亲人了,能不高兴吗?但是作为主将的子玉却怎么也好不起来,而且愈发的难受了。

    因为他知道距离郢都越近,他就越要面对楚国国君和群臣的质问。

    他该怎样向众人解释呢?

    “禀报令尹大人,大王的使臣来了。”

    “嗯?”还在思考如何面对众人质问的时候,探马突然来报说是楚王派使臣前来了,这多少让子玉感到有些奇怪。

    这个时候大王为何要派使臣前来呢?

    来做什么呢?

    是慰劳战败的将士们,还是质问自己来了呢?

    正想的过程中,楚王的使臣已经来到了他的身边,子玉定睛一看,啊?此人竟然是蒍吕臣。

    “怎么是你?”子玉吃惊的问道。对于这个蒍吕臣,子玉一点好印象都没有,多少年来蒍吕臣一直算是自己的副手,但是作为蒍氏的代表人物,这么多年来蒍吕臣从来没有跟自己一心过,这个时候他竟然代表大王来慰问自己,还是质问自己,或者还是其他的什么呢?子玉不得而知。

    “令尹大人,还不下车接受大王的问话?”面对子玉的吃惊之情,蒍吕臣也不生气而是直接问道。

    子玉不敢怠慢,赶紧下车接受蒍吕臣代表楚王的问话。同时命人将子上、子西等楚军的将领们悉数请到这里来听听大王的问话。

    众人到齐之后,蒍吕臣问道:“子玉,你可知前面是什么地方?”

    “息城。”

    “再往前是哪里?”

    “申城。”

    蒍吕臣与子玉一问一答,随后蒍吕臣问道:“我的问话完了,下面是大王让我问你的,大王问你楚国战败,你将如何面对申息两地的父老乡亲?”

    我将如何面对申息两地的父老百姓?

    听完蒍吕臣代表楚王的问话,子玉只觉着头脑里一片混乱,本来就已经非常内疚的他,此时更加的内疚了。要知道申息两地可是若敖氏的根基之地,而他所带出来的将士大多是这两地的子弟。

    现在自己一战就把这么多申息两地的子弟给葬送了,自己将如何面对这两地的父老乡亲呢?一路过来,他只想着如何面对楚国朝廷,却把申息两地给忘了,经过蒍吕臣这么一提醒,子玉更加伤心了。

    望着内疚万分的子玉,蒍吕臣说了声:“我的问话完了,告辞。”说罢上车,头也不回的走了。

    望着蒍吕臣远去的身影,子西等人气愤的对子玉说道:“令尹大人莫要在意这个人的问话,我们只管带兵回都城,我就不信回到了郢都,谁敢动我们一根毫毛?”

    子玉没有说话,两眼空洞而又失神。

    子上见状也跟着说道:“我知道,楚国战败,兄长心中难受,但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我们兄弟努力,将来一定还会东山再起的。”

    子玉还是没有说话。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子玉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那就是他该死了,死在什么地方呢?是死在这里以谢申息两地百姓的养育之恩那?还是死在都城来堵住朝中那些人的嘴呢?

    子玉真的好为难。

    人说生活下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对于子玉来说死也很难。

    虽然子上、子西兄弟一起在劝说子玉,但是已经决定准备以死谢罪的子玉心中似乎已经抱定了必死的信念,任你怎么说他都不为所动,睁大眼睛空洞的望着西南边的息城方向。

    子上、子西知道,这时一个人抱定必死信念做法。二人于是赶紧劝道:“兄长,你没有必要在乎其他人的说法啊,你也知道这些年来蒍吕臣一直与我们若敖氏不和,今天他来传大王的口谕,说白了也就是他在从中捣鬼的结果。话又说回来,大王也没有怪罪于你,你千万不要在意啊!”

    大王没有怪罪?

    听到二人的话,子玉转过头对着子上、子西等人冷冷的说道:“大王是没有怪罪我们,但是我自己怪罪自己啊!你们都好好想想,我作为一军之主帅,一战下来让申息两地的百姓丧失了这么多的子弟,我于心何忍呢?我有怎么去面对这两地的百姓呢?就算是大王不怪罪于我,我就要苟活在人世吗?我自己怪罪自己啊!我、我没脸见申息两地的百姓呀!”

    说罢,子玉拔出佩剑对子上、子西等人说道:“我给若敖氏丢脸了,望你们以我为鉴,重振若敖氏的将来。”

    子上、子西见状上前紧紧的抓住子玉的手。子玉怒斥道:“你们放开………。只要我死了,你们就可以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我的身上,才不至于背上城濮之败的包袱,也才能够在楚国好好的活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够重振若敖氏。”

    说罢,子玉狠狠的把二人推到一边。

    子上、子西知道子玉坚持要以死谢罪了,就算是他们想拦也是拦不住了。

    子玉拿起佩剑对着自己的脖子,老泪纵横的说道:“我死后,你们把我的尸骨丢在申城和息城的半道上,让两地的百姓唾骂吧!我们没脸见他们啊!”

    说罢,子玉拿起佩剑对准自己的脖子“嚓………”的一声自尽了。

    “兄长………”子上、子西二人跪倒在地望着子玉的尸体放声大哭。

第482章 该怎么回国() 
子玉死了。

    楚国的军队也回到了郢都。

    蒍吕臣也如愿当上了楚国的令尹,终于可以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了。但是楚国令尹真的是那么好当的吗?此中滋味只有蒍吕臣自己知道了。

    卫国城濮。

    打败楚军之后的晋国军队并没有直接撤走,而是继续在原地待命着,这让晋国的众将士以及周边的国家都感到有些担忧。毕竟在城濮的周边可都是一些不大的小国家,诸如:卫国、曹国、宋国、郑国、许国等等,你晋国已经打败了楚国,还把五万大军驻扎在这里,到底想做什么呢?

    周边这些国家的国君不担心才怪呢?莫要说是周边这些小国家的国君,就是晋国自己的将领们都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君上,楚国已经撤走,我们何时班师回朝呢?”等了几天,还不见国君下令班师回朝,上军佐狐偃有些等不及了,直接来到晋公重耳的大帐问道。

    “哦………,原来是爱卿啊!不瞒你说,寡人也正为此事发愁,虽说这子玉带兵已经回到楚国,但是你也知道,我们虽然打败了楚国,但是远远没有伤到楚国的元气。寡人担心一旦我们撤兵,楚国子玉为了报城濮之战的仇,还会不会再次带兵卷土重来呢?”重耳担忧的对狐偃说道。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毕竟楚国面积广大,人口众多,一旦晋军撤走,他们随随便便发兵上万来进攻宋国是没有一点问题的。一旦当楚国再次进攻宋国的时候,那对于晋盟的宋国来说可就是灭顶之灾了。

    晋公重耳为了晋宋永久的盟国关系,也为了彻底断了楚国吞并宋国的野心,决定继续在当地驻扎一段时间,看看楚国的动向。若楚国敢再次带兵过来,晋国就与他们继续战斗下去。反正经过城濮之战后,晋国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害怕楚国了,也有底气与楚国再次战斗了。

    虽然晋国做好了与楚国继续战斗下去的准备,但是楚国却不会再给他们这样的机会了。

    “启禀君上,楚国令尹子玉在回国的路上自杀了。”就在重耳与狐偃说完的当天下午,前往楚国打探消息的探马把子玉自杀的消息带给了晋公重耳。

    “自杀了?你说是子玉自杀了?”听到消息的晋公重耳不自觉的再问了一遍。

    “确实是自杀了,尸体已经运回申城,埋葬在了若敖氏的祖坟里。”子玉自杀之后,子上等人并没有按照他的要求把尸骨扔在申息两城的半道上,而是把他的尸骨带回到了申城,埋在了若敖氏的祖坟中。

    听完这样的消息,晋公重耳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之情,高兴的在自己的大帐中走来走去。对于对手楚国来说,子玉并不担心楚王熊恽,而是担心这个令尹子玉。对于子玉这个人,晋公重耳是了解的,流浪楚国的时候,他就深刻的感受到此人是一个心机很重的人,也是一个有理想和报复的人,更是一个做事坚忍不拔的人,现在这个人已经死了,他岂能不感到高兴。

    “子玉之后,何人继位为令尹?”

    “蒍吕臣。”探马答道。

    蒍吕臣?

    重耳仰起头,一遍一遍回忆当年在楚国时的情景,在里面仔仔细细的搜索着,对于蒍吕臣这个人他确实有些模糊。想了好长一会儿,他终于记起来了,楚国确实有这么一位副卿,不过此人给重耳的印象是一种永远也没有睡醒以及整天都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这样的人在楚国担任令尹,重耳终于可以放心了。一个没有多少根基的人在楚国担任令尹,执掌楚国军政事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