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言 作者:来自远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谨言 作者:来自远方- 第3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哑叔点头。
    不需要李谨言仔细说明,哑叔就能猜到这两个人是要长期潜伏的。在脑子里把手底下的人挨个过一遍,要机灵,还要是生面孔……挑来挑去,最终圈定了生活在后贝加尔的一对兄妹,谢沙和霍娜。
    当年,东西伯利亚边境军总指挥米哈洛夫被许二姐等人给抓了,接替他的安德烈是个大俄罗斯主义者,对境内的少数民族实行残酷压迫。
    谢沙兄妹和加入了西伯利亚反抗组织的米尔夏,都是当时的幸存者,被许二姐等人所救。米尔夏现在在基洛夫身边工作,时常出入克里姆林宫,谢沙兄妹认识米尔夏,却不认识喀山,他们是最合适的人选。
    哑叔取出纸笔,将他计划的人选写出来,递给李谨言。
    ”哑叔,这对兄妹可靠吗?”
    “可靠。”哑叔继续写到,“会再安排人照看他们。”
    李谨言点点头,没有再提出疑问。
    十月二十八日,北六省商团代表启程前往苏俄。在此之前,苏俄驻华外交代表霍克斯亲自前来关北,向楼少帅和李谨言转达了苏俄对商团的重视,以及对援助物资的感谢。
    因苏俄有欠账不还和没收私人财产的前科,英法等国对到苏俄办厂都存有疑虑,更不用说在革命中遭受到最大冲击的沙俄贵族和资本家。相比起苏俄,他们更乐于到白俄投资办厂。喀山的自由贸易点也是不错的选择。
    富有“冒险精神”的美国人倒是对苏俄的市场很感兴趣,可意识形态的不同,加上其他顾虑,还是拖延了牛仔们的脚步。历史上,美国人哈默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因此收获颇丰。此后,他还成功劝说反共的老福特在苏俄开厂,有了不错的开端,越来也多的国外资本涌入苏俄,为苏俄后期的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对利益的追求,可以打破任何壁垒。
    李谨言要做的,和美国人哈默没什么不同。行动的步伐却比哈默早了一年。
    时间就是金钱,在哪个时代都是真理。
    俄国内战停止,自然灾害和疾病却无法避免,城市和乡村,每天都有人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亡。这场灾难曾经造成几百万人的死亡,导致了民间叛乱,曾坚决支持十月革命的喀琅施塔得水兵也卷入其中。
    如今,灾荒已经发生,矛盾却还没有重度激化,苏维埃领导层比历史上更早提出新经济计划,李谨言的商业触角先美国一步探入了苏俄版图。
    “小麦,罐头,布匹,鞋子。”
    华夏商团带去的不只有办厂计划,还有大量的援助物资,当火车抵达的那一刻,莫斯科火车站外已经挤满了人群。
    听到汽笛声传来,人群传出一阵骚动,秩序变得更加混乱,车站前的士兵几乎控制不住激动的人群。当得知华夏开来的火车上装有大量的面粉和罐头时,饥饿的莫斯科人,很难再保持冷静。
    直到两个大胡子军官带领“援军“赶到,混乱的场面才被控制下来。
    喀山和布琼尼,两位苏俄英雄一起出现,骚动的人群终于安静下来。
    喀山下马,在几名士兵的护卫下走进车站,经过十几分钟,华夏商团成员和他一同走了出来。冯经理等人是见过大场面的,却也被眼前的情形吓了一跳,这些苏俄人看着他们的目光,像随时会扑上来咬一口。
    惊吓过后,众人却变得兴奋起来,他们从这一张张激动的面孔上,看到了商机。
   
    第二百七十章 

    华夏商团代表受到了苏俄政府的热烈欢迎。
    基洛夫和托洛茨基分别与商团成员进行了交谈;基洛夫能说还算流利的华夏语;托洛茨基的英语相当不错;这为双方交流提供了方便。
    翻译人员基本无事可做;只能对着餐桌上的美酒和熏肉大快朵颐。宴会上提供的食物,至少有一大半来自华夏。酒类都是俄国“出产”;沙皇和其他在革命中流亡的贵族,不会带着酒桶逃跑。
    弗拉基米尔的精神很好;在基洛夫和托洛茨基等人同华夏商团成员交谈时,斯大林走到他身边,表情严肃的说了些什么。他先是认真的听着;然后轻轻摇了摇头。
    “斯大林同志,你错了。”
    “可是……”
    “你可以到发生饥荒的地区去看一看,或是亲自同农民和工人们交谈,你就会知道他们真正需要的什么。”
    弗拉基米尔留下沉默的斯大林,走向正不时发出笑声的基洛夫等人,加入了他们的话题。
    “战争使工业停摆,农业欠收。人民的生活困苦,国家就像是一个生锈的齿轮,无法继续转动。”弗拉基米尔的语气中带着忧郁,“我们打破了旧的秩序,推翻沙皇,可人民的生活依旧困苦。”
    刚刚还谈笑风生的基洛夫等人,表情也变得沉重。
    弗拉基米尔却突然话锋一转,“但是,坚定的布尔什维克不畏惧任何困难!新经济政策,善意的帮助,将会带领我们走出困境!”
    苏俄的资源,人力,市场,都是吸引外资的条件。
    “我们怀抱最大的诚意,欢迎你们的到来!”
    话音未落,掌声已经响起。
    带头鼓掌的是基洛夫,随后是托洛茨基,布哈林……很快,掌声连成一片。
    宴会结束之后,苏俄政府与华夏商团就经济合作方面进行磋商。
    虽然计划早已经拟好,但在抵达莫斯科后,商团成员经过协商,认为其中的某些部分可以做一下修改。不会影响大局,却能为大家带来更大的利润。
    弗拉基米尔的讲话固然动人,但他们是商人,在商言商,商人追逐的永远是利益。
    商团停留在莫斯科期间,喀山没有同他们中的任何人私下接触。欢迎宴会上,他也表现得同其他苏俄军官毫无二致。只有回到房间里,躺在床上,他才会疲惫的叹息,只是一瞬间,很快又会武装起自己。
    只要还在苏俄一天,他就是喀山,苏军上校,苏维埃的战斗英雄。
    十一月十二日,华夏商团与苏俄政府达成了第一笔合作计划。冯经理等人,成为了首批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外国人。
    厂房和工人都是现成的,只要更换一批机器,准备充足的原料和染料,机器的轰鸣声将再次响起。
    十一月十五日,商团成员启程归国,半个月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会再次来到莫斯科。
    李谨言很快得到消息,对冯经理增加的投资额并未觉得不妥、相反,他始终认为之前的计划有些保守,至少能带来两倍的利润。
    想着即将到手的大把钞票,李谨言就忍不住想乐。
    赚钱的乐趣,还真是妙不可言。
    在一旁习字的楼二少早已处变不惊,手都没抖一下。第一次听李谨言这么笑,他还会惊讶,现在,基本连头都不抬了。
    十一月二十日,李谨言又接到了一批军火订单,六百支华夏二型冲锋枪,购买者是一名叫博兰的爱尔兰商人。
    李谨言很长时间没关注过英国消息,接到这笔订单后才恍惚想起,马尔科夫在欧洲活动时,曾和爱尔兰独立运动组织有过接触,一边冒名向对方出售武器,一边将他们的消息卖给英国人。
    被他坑了一把的是爱尔兰兄弟会和爱尔兰国民军,在一战中期就被英国消灭了。通过这个爱尔兰商人购买武器的又会是哪路人?
    李谨言不会天真的认为,一个爱尔兰商人购买六百把冲锋只是单纯的“商业”用途,美国最大的帮派也没如此大手笔,这完全是武装军队的标准。
    查归查,生意一样要做。
    得知幕后BOSS是爱尔兰共和军后,李谨言将每支枪的售价定在了三十二英镑,比起卖给美国黑帮的价格,算是相当优惠。毕竟闹革命搞独立,能捞的油水实在比不上走私发家的黑帮。
    生意谈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继美国黑帮之后,李谨言又在大不列颠开辟出了一个新的军火市场、
    美国政府和英国政府会不会因此找他麻烦?
    李谨言表示,所有武器都是通过正规渠道出售。至于“合法”购买者又把武器卖给谁,就不关他的事了。
    汤普森冲锋枪的制造企业,曾在报纸和广播中打广告,“鼓励”美国人购买他们的枪械,帮派,就是他们最大的潜在客户。这种在五十年后看起来相当“荒谬”的行为,在这个时候,政府却压根不管。
    既然如此,美国牛仔又凭什么来找他的麻烦?
    约翰牛就更是管不着了。
    几天前,大不列颠的一个“使团”刚被西藏僧俗给驱逐出境,不只班禅和噶厦政府态度明确,连达赖都失去了以往的“热情”。英国人灰溜溜的离开不算,华夏政府当即照会英国驻华全权公使,中心思想只有一个,英国打算做什么?
    没等英国给予答复,华夏政府又抛出消息,将在西南边境举办一场军事演习。地点被定在缅北附近,虽没“越界”,却和阿三们遥遥相望。
    消息一出,英国人顿时紧张起来,这次换成他们来问,华夏到底想做什么?
    楼少帅接到司马总统的电报时,李谨言就坐在一边。
    得知事情经过,李谨言笑得直拍大腿,说什么“民间团体”友好访问,再友好几次,难保会弄出第二条麦克马洪线。
    从电报中也能看出,这次的确只是演习,目的纯为“吓人”。如果英国人还不识趣,就未必只是“吓人”这么简单了。
    毕竟,司马总统和楼大帅一样是军人出身,要动真刀枪,谁都不含糊。
    
    第二百七十一章 

    进入十二月;关北一连下了几场大雪;北风冷得刺骨;路上的行人全都穿着厚厚的棉袄;戴着棉帽,行色匆匆。
    李谨言加了两件衣服;又披了斗篷,围了围巾;坐在车里,却还是觉得冷。
    同车的楼二少在棉衣外加了一件斗篷,戴上帽子护耳围巾;再多就免了,他拒绝再被包成一个球。
    车子开到子弟小学,下车前,小豹子开口说道:“言哥,下午只让王叔来接我就行了。”
    话落,也不等李谨言回答,推开车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