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之都市秘史 (1-168全集)作者:四重鹤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纵横之都市秘史 (1-168全集)作者:四重鹤城- 第1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常常会说“我觉得”、“我认为”、“我可以”等等这样的话,这就是由痴愚、贪爱、瞠恚三毒构成的每时每刻的我执。我执,指人类执著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贪婪或者自我意识太强,或者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等等。有情众生为了满足自身的而做下或善或恶的业,如此种种造成了众生的苦难。
  《圆觉经》里说:“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只要有恩爱贪欲,就逃不出轮回。轮回是生与死不断循环的过程,印度人认为处于轮回中的生命是不完美的,因为生灵要接受永恒的轮回,在世间遭受每一期生命的痛苦也就是无限的,在佛教看来,长生、永生、不死,仍然在痛苦的轮回之中,唯有无生,才能从生命的煎熬痛苦之中超拔出来,才是究竟常乐的清净生命。
  佛教的最终目标,是解脱,超越,自由,或涅盘,佛教希望人们能够从现实的苦难之中,达到自由和解脱的“涅盘”境界。涅盘是超越现象无生无灭的一种精神境界。所谓无生的境界,就是超越轮回,不受生死之苦的境界,那么怎样才能超越轮回呢?
  那当看清六道轮回之苦,并产生出离之心,“汝当求出离,得此佛说教。以恒坚实志,奉行次法规。如象推草寮,摧破死主力。当舍生死轮,灭苦尽无余。”修持佛陀开示的法教,便能将烦恼如草屋般摧毁,进而除去我执,打破自我中心的迷思,从轮回中解脱出来。佛陀开示的法教即为戒、定、慧三学。戒,是一种规则,它能帮助我们戒掉不良的习气、不好的行为,帮助我们遵守一定的人生规则,使我们获得幸福;定,就是心专注一境,同一时间内专心致意做一件事;慧,表现为正知正见,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戒、定、慧三学,是清治贪瞠痴烦惑的利器,是使人们逃出生死苦海的法门,是我们求得解脱的道路。由于戒行的精严,正知而住,使心不为五欲之境所动,由此进而修定,由修定而离欲,依定而发慧,有意便可以降伏内心的烦恼,而得到解脱。
  有人提出,之前已种下恶业,如何解脱。对于过去已然造下的种种恶业,可以藉由福德智慧的广增来转化,福德从行善来,智慧由修道得,所以《优婆塞戒经》云;“善心智慧因缘力故,恶果定者亦可转轻。”即使是造了五逆十恶的人,若能于临命终时,至心称念阿弥陀佛,令声不绝而具足十念者,便可带业往生极乐世界下晶下生的莲华之中。此外,礼忏诵经也是佛教特有的修持法门。
  那么轮回的存在对我们的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对生命有什么意义呢?
  似乎总能听到这样一句话:“如果有来生,我一定会”从这句简单的话可以看出人是相信轮回的,而生命的轮回给人以希望。人的生命不止只有短暂的几十年,这一期的生命结束了,下一期又开始了,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绵延不绝,希望无限。“好比燃烧薪木,一根木柴燃尽了,再加上一根,一根一根地添加,虽然木材各不相同,但是火焰能够不停地延续下去,薪尽火传。”生命的轮回,给人的心盖上一座房子,约束净化人的心灵。当有情众生“确信业报由各自负责”才不会像赌徒那样,不计后果押注,恣意挥霍自己的人生,也不会受到外界的种种诱惑,种下恶业。善恶自造,苦乐自招心不敢如野马,任性而行。
  生命的轮回,给人精神上的寄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轮回面前,即便是天上的“神”也不能脱离“业”,这样人才能真正的达到平等的境界。不管你是俯看众生的达官贵人也好,还是跪坐街头以行乞为生的乞丐也好,都不可能避免的进入六道轮回中。而在轮回中,神无权主宰人的下一世生命,而是由人自己的业力所决定,根据人自做的业力,而产生千差万别的苦乐果报。从乞求神灵赐福予我们不要降祸的神权控制中超脱出来,主宰我们的是自身的业力,神不能给我们幸福,也不能剥夺我们快乐的人生,自己才是起惑造业,轮转生死的掌权者。
  有了轮回,现世的生活才有意义,短暂的尘世生命才有了着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会让现世的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会更加谨慎。有了因果轮回,这个世界就会少了许多恶,肆无忌惮的贪官污吏就会少很多,盗贼诈骗就会少很多,就会少了尔虞我诈、争名夺利,多了行善积德,现世就会变得美好一些。
  
  “在想什么呢,小坏蛋?”见到杨毅豪想得这么出神,陈萧雪忍不住出声问道。
  “没什么,只是想到一些小事。”听到陈萧雪的声音,杨毅豪回过神来,看了一下四周,昔日的辉煌都已倒塌风化,主要建筑物后面应该是一个寺庙,由于凹在内部,受风雨侵蚀的程度略小,保存得还算完好,庙中最突出的是几根红色的大柱子,柱身上嵌着一层层灯盏,上头的顶子已经破损了,漏了好几个大洞,造像之类的摆设都没了,不知是被人盗了去,还是都腐烂成泥土了。
  杨毅豪看着这里四处破烂不堪,估计也没有什么宝藏之类的,突然陈萧雪指了指头顶:“你们看,那是什么?”


正文 第149章 玉佩踪迹
  几人连忙随着陈萧雪手指的地方抬眼向上望去,此刻日光很足,阳光透过屋顶的破洞射将进来,向上看有点晃眼,觉得眼睛发花,但可以看到整个屋顶都是一整块色彩绚丽的画面,半雕刻半彩绘,虽然有一部分脱落了,还有一部分由于建筑物的倒塌损坏了却仍保存下来了大约百分之七十五。
  所谓不看还好,这一看杨毅豪心惊了一下,这幅顶上的壁画,正中居然是自己手中的那块玉佩,只见一个画着背上长着翅膀的男子,双手举向天空,左右两手分别拿着半块玉佩,图面跟你生动,看上去是连续性的,那长着翅膀的男子将两块玉佩慢慢合并,四周发出耀眼的光芒,他长着翅膀的男子的正前面,是一群下跪的老百姓,像是在膜拜他们心目中的神,而身后,却站着一群花枝招展的女子,一脸情深的望着那长着翅膀的男子,杨毅豪正想说什么,突然旁边的刘超英惊呼道:“这里怎么会出现神迹玉佩呢?太奇怪了。”
  “小姑,你见过这玉佩?”旁边的郑莉走过来问道,小姑刘超英一直在国家文物保护局工作,听刘超英这么说,搞不好刘超英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没有见过,只是在几本出土的文物里面有过相关的记载,想不到在这里居然会看见壁画,真是太奇妙了。”刘超英惊叹道。
  刘超英这么一说,杨毅豪跟决陈萧雪内心可是吃惊了,想不到这玉佩居然还在一些文物里面有记载,看来要弄清楚这玉佩到底有什么秘密,还得好好的研究一下这里,毕竟两块玉佩居然能够合并,而且现在这壁画也画得实在有点神奇,杨毅豪跟陈萧雪交换了一下眼神,双方都明了了对方的想法。
  杨毅豪对刘超英说道:“刘姐,据说你在文物局工作,想必这些你应该了解一点吧,这到底是什么人建造的城市啊?那画上男子拿这的玉佩为什么又叫神迹玉佩呢?”
  “这玉佩之所以叫神迹玉佩,乃是考古界的的命名,至于古人叫这块玉佩为什么就不得而知了,关于这玉佩,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秦始皇建造十大铜人的时候亲自命玉匠做的,据说是辟邪之物,后来传到唐太宗李世民手上,跟着就消失不见了,直到康熙年间又再出现,玉佩分两块,据说合并在一起之后,有不可想象的力量,而经过相关的研究,这玉佩的出处比秦始皇时期要早得多,前不久在中原发现的古墓里面,就有这玉佩的资料,经过考古界的研究,这玉佩最早可以追溯到我们的古神话时代,轩辕皇帝和炎帝与蚩尤大战的年代,这玉佩就已经出现过了,经过时间的变迁,后面大禹治水也据说用了这玉佩来寻找上古神龙,而到底这玉佩是何而来,其实大家都不清楚,所以考古界称它为神迹玉佩。”刘超英简单的说了一下,“至于这城市,历史上基本上没有记载,只是在一些零碎的资料里面,大概可以判断这城市应该建于公元一千一百年左右,至于到底是不是由印度那边迁移过来的人建立的就不知道了。”
  公元一千一百年左右在我国应该是北宋时期,那时候战乱纷飞,像这类小城市,估计也没有什么记载,杨毅豪说道:“想不到这么神奇,居然在这里会遇到这玉佩的壁画,听刘姐说得这么神奇,不如我们四周看看吧。”杨毅豪说话的时候,不自觉的摸了一下自己的脖子,确定那玉佩还戴在自己的脖子上面才放心下来。
  “也好,我正有此意。”刘超英说道,“这四周的建筑我刚才看一下,有点跟古格王朝的遗址相同,或者古格王朝就是按照这城市的布置建立的吧”
  “什么,古格王朝?”杨毅豪这下惊讶了,这古格王朝可是一个神秘的王国,古格王国遗址在阿里札达肥札不让区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占地约十八万平方米,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整个遗址建筑共有房屋洞窟三百余处、佛塔(高十余米)三座、寺庙四座、殿堂两间及地下暗道两条,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硼楼。在其红庙、白庙及轮回庙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中不乏精品,古格王国是在公元十世纪前后,由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在王朝崩溃后,率领亲随逃往阿里建立起来的,十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初,古格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曾经有过七百年灿烂的文明史的古格王朝,它的消逝至今仍是个谜,据说一千六百三十年,与古格同宗的西部邻族拉达克人发动了入侵战争,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