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巨浪-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月后,太宗皇帝北征之前,下诏遣郑和、马欢、王景弘率船队再次出海,并与大西使者签订《世代友好通商条约》。

从此开始,大明国走上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世界历史,也在这个时候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虽然四个月后,即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太宗皇帝于北征回师途中在榆木川病故,后仁宗皇帝下令禁海,直到宣宗皇帝继位,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才再度恢复海运,并且遣郑和、马欢、王景弘第七次率领船队出海。但是随着东西方海上航线的打通,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止东西方世界的海上交往,更无法阻挡新兴力量的发展壮大。

毫无疑问,马欢的伟大发现,给世界带来的绝不仅仅只是一条连接着东西方世界的海上通道。

从短期来看,随着东西方海上航线的建立与巩固,盘踞在西亚与东南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东西方的影响力已经变得无足轻重。在此之前,通过征收高额的贸易税,奥斯曼帝国不但坐享其成,还严重的阻碍了东西方的交往。海上航线不但完全不受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与影响,还更适合运送大宗货物。

可以说,正是这条航线使奥斯曼帝国走向了衰落。

从长期来看,“马欢航线”彻底改变了东西方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直到公元1487年,迪亚士才沿着马欢航线到达了好望角。十一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498年,达·伽马才沿着同样的航线到达了古里。

也就是说,从公元1424年到1498年之间,在长达74年的时间里,控制着东西方海上航线的全是大明的航海家。

在人类历史中,七十四年不算长。可是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七十四年绝不算短。

在这七十四年中,前后有数十万大明的商人,海员通过“马欢”航线前往大西,并且在沿途建立起了数十个可以供船队停靠与驻泊的港口。大明的海外殖民时期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并且延续了数百年之久。

更重要的是,通过控制海上航线,大明商人垄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

为了巩固垄断地位,保证垄断利益,“商会”在此期间诞生。通过商会,商人不但控制着海上航线,控制着海上贸易,还出钱出力,资助大明皇帝稳固国内统治,并且在名义上,将所有海外殖民地归属于皇帝名下,从而获得了出海通商的特权。

正是如此,从宣宗皇帝开始,大明皇室成为了最大的海外地主,并且享受着海外殖民,以及开海通商带来的巨大好处。到宣宗末年,彻底废除了一切与禁海有关的法令,并且遵照太宗皇帝与大西诸国签署的《世代友好通商条约》,加大了对海上探险,以及海上贸易的支持。

最重要的是,七十四年,足够让攥取利益的商人形成新的政治集团。

也就是说,短短七十四年之内,帝国的资本主义从萌芽阶段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了拥有强大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影响力的政治集团。

同样的,七十四年的时间,成就了大明的海上霸权。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大明正式成为了“大明帝国”。

一条航线,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一条航线,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未来。

序 不一样的历史 第二章 … ~土木堡~

正午时分,高悬在天顶中央的烈日烘烤在大地。

山丘四周,数万身披明铠的将士严阵以待,在他们的四周,数万名身着蒙古服饰的骑兵早就布好了队列,随时准备冲上前来大肆砍杀。只是,神色肃穆的明军将士的目光并没有落在外面的敌人身上,而是注视着阵前那个脖子后插着死囚牌的罪人身上。

随着一阵炎风吹过,明军阵营后方的帅旗呼呼扇动了起来。

帅旗下,年仅二十二岁的英宗皇帝身披坚铠,神情严峻的注视着远处的瓦剌大军。

一个月了,整整一个月了。

能够成功吗?

战场上,不管是皇帝,还是兵卒,都受到了那股强烈气氛的感染。

谁不怕死?

此时,英宗皇帝想到的不是死,而是他花费一个月的时间,精心布置的计谋能否成功。

“皇上……”

听到旁边内侍的轻声呼唤,英宗皇帝回过了头来,随即朝着死囚旁边的刽子手看去。

大明帝国的兴衰就要看今天了!

想到这,英宗皇帝朝刽子手微微点了点头。

猛然间,一阵凉风吹过,随着刽子手手上的大刀在空中留下了一道雪亮的光芒,跪在地上的死囚顿时身首异处,殷红的鲜血从失去头颅的颈子里喷了出来,如同雨点般的落下,染红了四周的黄土地。

此时,有的官兵闭上了眼睛,有的甚至低下了头。

英宗皇帝没有闭眼,也没有侧头,而是目不转睛的看着那颗脑袋凋落在黄土地上。

土地,民族的根基!

为了土地,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会与外来的敌人拼命。

土地,也是唯一值得与敌人拼命的财富!

是啊,值得眷恋的,值得为之舍弃一切的,只有那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土地!

没等众多随行的锦衣卫反应过来,英宗皇帝已经策马向前,来到了军营的外面。转眼间,数万将士纷纷挺枪立矛,从他们眼中透露出的神色也顿时坚定了许多。

平常,见到皇帝时都要下跪。

可是现在,他们不能下跪。因为,敌人就在不远的地方。因为,决定他们的命运,决定帝国的命运,决定民族命运的战斗即将开始。此时此刻,他们必须穿好铠甲,攥紧手中的钢枪,擦亮双眼,准备用自己的一切去争取活下去的权利,去捍卫帝国的尊严,夺取民族的生存空间。

“将士们,帝国的将士们!”英宗皇帝并没有停下,而是高举着佩剑,在阵营外围策马狂奔了起来。“一个月前,当豺狼冲进我们的家园,掠夺我们的财富,杀戮我们的同胞时,我们不知道,是否有一天能够夺回属于我们的财富,为我们的同胞复仇。一个月前,当你们穿上铠甲,拿起钢枪离开京城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是否能够活着回到亲人的身边。现在,我们看到了希望,为死难的同胞复仇的希望。今天,我们就将知道,是否能够再次见到我们的亲人。希望就在你们的手里……”

猛然间,英宗皇帝勒住了战马,将手中的佩剑指向了对面的骑兵阵营。

“归途就在你们的身后,但是在踏上归途之前,我们要战胜前面的敌人,夺回我们的财富,为我们的同胞复仇!”

“为同胞复仇——”

紧随皇帝身后的数百名锦衣卫齐声喊叫了起来。

“为同胞复仇——”

数万名明军将士齐声纳喊了起来。

顷刻间,呐喊声在天地间震荡着,在广袤的平原上回荡着。

包围了小山丘,包围了明军阵营的骑兵似乎感应到了明军官兵身上燃起的熊熊斗志,发生了一些轻微的骚动。可是,骚动没有来得及扩散,在嘹亮的号角声中,骑兵阵营迅速分散成了数支骑兵队列,朝着明军阵营掩杀而来。

此时,英宗皇帝已经退到了阵营后方。

翻身下马后,他没有离开阵营,而是朝旁边一名黄头发蓝眼睛,传着传教士服饰的西方人微微点了点头。

骑兵的速度很快,快到卷起了漫天尘土。

骑兵的其实很猛,猛到万马奔腾时大地都为之颤动。

可是,漫天的尘土遮挡不住明军将士的视线,抖动的大地撼动不了明军将士的士气。

随着前排的明军将士将长矛斜插在地上,后排的明军将士齐步向前,来到了阵营前列。他们手里都拿着长矛,一种没有矛尖,样式怪异的长矛。

就在瓦剌骑兵距离明军阵线不足两百步的时候,分列成三排的明军将士纷纷端平了手上的“长矛”,并且将“矛头”对准了正在杀来的骑兵。

面对排山倒海般的骑兵锋线,明军将士没有畏惧,没有胆怯,他们只是紧紧的拽着手上的“长矛”,目不转睛的盯着敌人的身躯。他们知道,曾经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征服了全世界的蒙古骑兵的时代即将终结。他们也知道,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一个由大明帝国创造的时代!

这一刻,杀声震天。

下一刻,血流成河。

只是,洒出鲜血的不是明军将士,而是草原上的豺狼!

明历八十一年(公元1449年)八月,土木堡。

英宗皇帝率领五万明军将士,以阵前斩杀通敌叛国的奸臣王振为饵,诱使瓦剌大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发动总攻。最终,十二万瓦剌骑兵被歼,明军赢得了自太宗皇帝之后,与蒙古之间最为重大的胜利。

此役,明军阵亡官兵不足两千!

即便是太宗皇帝也未能在与蒙古的战争中取得过如此重大,或者说伤亡对比如此悬殊的胜利。

给明军带来胜利的不是坚铠利矛,也不是英宗皇帝的果敢决策。

而是一万五千名装备了新式火铳与火炮,由大西教头训练出来的“神机营”官兵。据史料记载,此役中,神机营毙敌八万九千余。

毫无疑问,打垮瓦剌骑兵,消灭瓦剌骑兵主力的正是神机营。

火器从此登上历史的舞台,并且成为了战场上的主宰力量。

此役不但消灭了蒙古军主力,还消除了帝国北部边患。此后近两百年,帝国北疆再也没有受到蒙古骑兵的大规模进犯。

自宣宗皇帝于宣德十年改制,全面推行以帝国建立为元年的新历法,并且高度重视海上贸易以来,十四年间,帝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以说,土木堡之役,正是帝国这十四年成就的一个缩影。

在瓦剌部的连番进犯之下,英宗皇帝卧薪尝胆,不但高度重视与大西的海上贸易,还借助海贸从大西引进了制造火铳、火炮的先进技术,并且推行鼓励海商的政策,十四年间,帝国不但控制了与大西之间的海上航线,开辟了数十处海外领地,获得了大量海外资源,还建立起了当时最强大的陆海两军。

面对瓦剌骑兵,明军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爪牙锋利的雄狮。

同样的,土木堡之役也加强了英宗皇帝对海上贸易的重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