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巨浪-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面对瓦剌骑兵,明军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爪牙锋利的雄狮。

同样的,土木堡之役也加强了英宗皇帝对海上贸易的重视。

次年,英宗皇帝命英国公张辅从国库拨款五千两黄金,资助远洋探险活动。

明历八十九年(公元1457年),经过七年的精心准备,王景弘之孙王珙率船队出海,南下数月,发现新大陆(大洋洲)。

明历九十六年(公元1464年),马欢之孙马景成率船队出海,一路向东航行,横渡太平洋,于次年三月到达美洲大陆。直到二十八年之后,欧洲航海家哥伦布才横渡大西洋,到达了美洲大陆东岸。

同年,英宗驾崩。

因英宗皇帝未指定皇位继承人,其弟郕王与长子沂王争夺皇权。

明历九十七年(公元1465年)正月,以北方大地主为代表的旧贵族拥立郕王,在北京登基称帝,帝号景泰。同月,以南方商人为代表的新兴资本家拥立沂王,在南京登基称帝,帝号宪宗。

同年三月,景泰帝以“除难定邦”为名,亲率五十万大军南征。

史称“宪政战争”的帝国第一次内战就此爆发。

明历一百零一年(公元1469年)八月,双方于郑州签署停战和约,历时四年半的“宪政战争”结束。

按照和约,宪宗退位,改称沂王,承认景泰帝为帝国皇帝。同时,景泰帝改文渊阁为内阁府,扩大内阁府权限,任沂王为摄政王,兼内阁首辅。

至此,帝国形成了内外两府制。

即,以景泰帝为核心,由大地主,旧贵族组成的中央朝廷为内府。以摄政王为核心,由商人,新兴资本家组成的内阁府为外府。

名义上,景泰帝仍然为帝国皇帝,中央朝廷仍然掌握着帝国大权。

实际上,内阁府才是帝国真正的中央政府。当时,支持摄政王的商人与资本家掌握着帝国的经济命脉,控制着对外通商的渠道,并且建立起了稳固的政治同盟,并且得到了新式军队的支持。

毫无疑问,这样的情况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随着中央朝廷与内阁府的矛盾加剧,景泰帝代表的守旧势力与摄政王代表的新兴势力必然会再次爆发新的冲突。

只不过,冲突并没有爆发。

明历一百零五年(公元1473年),也就在内阁府成立后不到四年,景泰帝驾崩。

因景泰帝无子嗣,摄政王继承皇位,号宪宗皇帝。

同年,宪宗皇帝任命于谦为内阁首辅,并改内阁为九部,即内政、外事、武备、财务、司礼、农牧、商贸、文教、通衙。

次年元月,守旧势力发动“京师军变”,妄图废除宪宗皇帝。

平定军事政变之后,宪宗皇帝改爵制,并废除中央朝廷。

至此,内阁府成为帝国唯一的中央政权。

同时,“宪政革命”结束,经历近十年的战乱,以及和平演变,帝国建立起了以宪宗皇帝为核心的,由商人与新兴资本家掌权的“初级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

到明历一百一十九年(公元1487年),宪宗皇帝驾崩,孝宗皇帝即位时,商人与资本家的政治地位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巩固。

历史的车轮仍然在滚滚前进,不会停止,也不会一帆风顺!

序 不一样的历史 第三章 … ~美洲大陆~

湖畔,两支队伍面对而立,远方的城堡依稀可见。

从队伍的规模,以及所配备的枪械上看,这是两支军队。可是,从衣着,还有神情上看,这更像是两股山贼。

当然,这确实是两支军队,或者说,由平民组成的军队。

两支队伍之间,空旷的平原上摆放着一张临时制作的,还散发着松香味的方桌。

方桌两侧,两名身穿不同制式军装的军官面对而坐,都在专心致志的看着手里面,用两种文字书写成的文件,在他们身后,各有三名身材魁梧,神色严峻,目光中却透着厌烦情绪的年轻军官。

几乎同时,两人抬起了头来。

只交换了一个眼神,两人就放下了手上的文件。

“没问题吧?”

“没问题!如果你不反对的话,我们可以接受这份协议。”

东面的军官淡淡一笑,迅速在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王臣。

随即,对面的军官也在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一串潦草的拉丁文字母!

双方交换文件,再次签名之后,各自的随从军官拿来了印信,在文件上盖上了鲜红的印符。

“希望这会成为我们世代和平相处的基石!”

“但愿如此!”

仍然淡淡一笑,王臣收回了那份签有双方将官名字,并且盖有双方印章的文件。

至此,持续了五年零八个月的“大陆西北战争”结束了。

在率领队伍返回新武汉城的路上,王臣不由得凝视着远方平静的湖面,并且发出了沉重的叹息。

五年零八个月,上千名帝国将士的生命,以及数千名帝国臣民的鲜血,换来的只是一份文件,一份仅仅十多页的文件。

这能够成为和平的基石吗?

王臣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

在他看来,这只是让疲惫的军人得以喘息,让破碎的城堡得到重建,为新生力量争取时间,为下一次战争做好准备的导火索。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不管是大明帝国,还是西方列强,都不会为了一句空泛的“和平”而做出让步!

“将军,我们可以回家了吗?”

听到随从的话语,王臣回过了神来。

“将军……”

“是啊,我们可以回家了!”王臣挤出了一丝笑容,“我们也该回家了,其他的事情,就让老天爷去决定吧!”

“将军,我们真的可以回家了?”

“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

“是吗?我们就要回家了吗?”

“回家,我要回家!”

……

回家的信息迅速传开,队伍里骚动了起来。

王臣没有去约束手下官兵,他知道,对于那些离开家乡六年多的军人来说,支撑着他们的,正是回家的梦想。

谁由不想回家,谁又不想与亲人团聚呢?

五个月后,明历一百四十五年(公元1513年)正月,美洲大陆远征军统帅王臣率领八百五十四名帝国将士,乘坐五艘远洋商船离开旧金山港,踏上了返回故土的旅程。七年前,即明历一百三十八年(公元1506年),王臣奉武宗皇帝诏命,率领远征军从宁波镇海港出发的时候,一共有两千零八十三名官兵。

一千二百二十九名官兵的生命换来了帝国在美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保证了移居美洲大陆的数十万帝国臣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探索与开发美洲大陆的权力。

当然,除了远征军将士浴血奋战之外,帝国在数十年间逐步发展完善的工业体系,以及强大的国力,才是帝国在美洲大陆利益的根本保证。

自明历一百零五年(公元1473年),景泰皇帝驾崩,宪宗即位,到明历一百三十七年(公元1505年)孝宗驾崩,武宗即位,期间三十二年,被称为大明帝国的“黄金三十年”。准确的说,是大明帝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三十年。

孝宗皇帝秉承宪宗皇帝衣钵,全力支持南方商人与资本家集团,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随着商人与资本家集团的迅速发展,海外贸易的急剧膨胀,以及海外领地的迅速扩张,世界各地的原材料源源不断的运回帝国,当然同时运回来的,还有黄金白银。同时,帝国生产的工业产品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世界各地,当然同时输出的还有资本革命。

在此期间,为了满足贸易需求,并且占领海外市场,大量新兴技术前后诞生。

当时,帝国输出的主要商品是丝绸,麻绢,锦缎,以及陶瓷,茶叶等。如果仍然采用传统工艺,帝国出产的丝绸等货物根本满足不了贸易需求。再说了,追求高利润,追求高产值本身就是资本家的原始动力。

在此情况下,技术革命应运而生。

明历一百一十三年(公元1481年),第一台水力纺纱机在浙江绍兴诞生。同年,温州人霍安东将其改进,应用到了丝绸纺织上,使丝绸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五倍。到两年后,绍兴与温州两地已经有八千五百台水力纺纱(纺丝)机。

仅此一项技术革命,就为帝国资本家带来了五倍以上的利润。

到明历一百二十八年(公元1496年),也就是水力纺纱机诞生十五年之后,帝国的丝绸产量提高了十二倍,麻绢产量提高了二十一倍,棉布产量更是创纪录的提高了一百五十三倍。另外,帝国的纺织业从业工人也由十二万五千名提高到了一百三十八万;纺织业由十五年前的一万五千余家作坊变成了一百八十三家大型纺织工厂。

虽然,比起帝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一百三十八万名纺织工人,即便将其他行业的从业工人算上,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这足以形成一个庞大的新兴阶层了。同样的,资本迅速扩张的资本家也足以巩固其在帝国中的经济与政治地位了。

与帝国国内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样,随着海上贸易,资本主义思想开始向全世界撒播。

当时,最受影响的就是大不列颠王国。

在东西方航线打通之后,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葡萄牙与西班牙。最先沿着大明航海家开创的航线,来到东方世界的就是这两个国家,或者得到这两个国家资助的航海家。另外,西方最先到达美洲大陆的也是得到西班牙支持的航海家。

数十年下来,通过海上贸易,以及对美洲大陆的探索与开发,西班牙与葡萄牙俨然成为了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相对而言,位于北面的大不列颠王国既不甘心,也没有放弃努力。

随着新兴工业技术的输入,大不列颠王国首先开始仿效大明帝国,走上了资本化与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到明历一百三十五年(公元1503年)的时候,大不列颠王国的纺织工业已经初具规模,并且成为了大明帝国纺织工业资本家在欧洲大陆的主要竞争对手。另外,大不列颠王国还依靠工业化聚集的财富,加大了对美洲大陆的探索与开发力度。

毫无疑问,新兴的大不列颠王国并不受大明帝国的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