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言 作者:来自远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谨言 作者:来自远方- 第3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许二姐突然笑了,摆摆手,“得了,这一套我十五岁就会用了。“
    马尔科夫耸了耸肩膀,他虽然是个骗子,偶尔也会说真话,可惜没人愿意相信。
    轮船的汽笛声冲破云霄,码头上,选择留在欧洲的尼德目送轮船逐渐消失在海面上,表情中有怅然,不舍,也有解脱。他完成了和李谨言的“约定”,接下来,他就要为自己努力了。
    戴上帽子,走到停在一旁的轿车前,再次回望,广阔的碧海蓝天下,只有海鸥在飞翔。
    九月中旬,欧洲西线的圣米耶尔,协约国集结了一千五百架飞机,大量的火炮,准备对驻守在这里的德军发动进攻,这不是美军第一次在欧洲作战,却是第一次“摆脱”友军,独立作战。
    三十万的美军,组建成十四个师,都在战壕里等待着攻击哨声的响起。
    华夏远征军没有接到作战命令,倒是又有作战物资送到,除了国内送来的,还有大量联军送来的补给。数量最多的就是美国产的罐头。
    对于不缺吃的华夏大兵来说,这些罐头都是鸡肋,还有联军配发的咖啡兵哥们同样“无福消受”,最后全部分给了被关押的德国战俘。德国人吃惊不小,现在的德军缺衣少食,别说罐头,黑面包能吃饱就不错了,联军竟然给俘虏吃罐头?
    这个误会一直持续到他们被送到后方的战俘营,在那里,他们才知道,只有“华夏人的战俘”才有这种待遇。被其他联军部队俘虏,分到的也只有土豆和黑面包。
    德国人虽然解开了误会,却也一直为另一件事困惑不解,那就是华夏人会喝一种味道相当恐怖的“黑色液体”。曾经有德国人好奇的“尝试”了一下,结果一整天嘴里都是苦的。
    华夏兵哥们严格遵守“国际条约”,即便是英国人,也没办法从他们对俘虏的态度上挑毛病,以至于在巴黎和会上,日本矬子声泪俱下的控诉华夏人“虐待”战俘,强迫战俘去从事艰苦的劳动,压根没人相信。或许发生日本人身上的一切,有人看到了,但那关他们什么事?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日本这条看门狗,已经不能再为大不列颠带来利益,牵制华夏的作用也微乎其微,甚至会引来报复,英国人很干脆,把这条狗一脚踹开,万事大吉。
    九月十六日,美国大兵在欧洲西线对德军发起进攻,同日,一艘偏离了主航道的美国货轮,在菲律宾群岛附近被击沉,共有三十六名美国人在沉船事件中丧生,几名幸运儿被路过的欧洲商船救起,围着毯子瑟瑟发抖,喝着热汤,牙齿都在打颤。
    经过询问,一个被救起的人说出他亲眼看到的“事实”。
    “是日本潜艇。我发誓没有看错,是日本人!“
    船上的人面面相觑,日本人?
    与此同时,日本四艘巡洋舰又一次开赴菲律宾群岛,丝毫不知道,噩运即将降临。
   
    第二百三十七章 

    商船被击沉的消息;很快刊登在美国各大报纸的头版上。
    有德国潜艇的先例在;美国人对商船遇袭一事格外敏感;正是因阿拉伯号商船被德国潜艇击沉;美国才会与德断交,加上德国意图与墨西哥结盟;才对德宣战。
    美国大兵在欧洲西线的圣米耶尔大步挺进,不到两天就突破了德军的防线;俘虏了一万三千人,缴获了四百多门大炮,美国人正对此大加颂扬;激动不已时,竟然传来了这样不幸的消息。可想而知,美利坚会有多愤怒。
    尽管多数报纸也只是用了“可能”,“大概”这样的字眼,但从沉船事件中活下来的人,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确切声称,“是日本人!”
    “潜艇上有日本的标志!我知道那是日本的国旗!”
    不久后,又一艘美国商船在菲律宾群岛附近被击沉,没有任何幸存者。联系两次沉船间隔的时间和地点,怀疑的火苗再次烧到了日本人的身上。
    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能感到环境的变化,那些白人警察的视线变得分外不友好,生活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艰难。
    原本,这种胆战心惊只属于华夏人,美国有明确的排华法案,华夏人总是被嘲笑和欺辱的对象。
    随着华夏对外战争的接连胜利,大批的商品涌入美国,加上出兵欧洲后取得的战果,美国的报纸和广播开始转变风向,尽管说话依旧带刺,却明显比以往要“友善”许多。
    上个世纪,大量的华工怀抱着淘金梦,被骗上了开往美洲大陆的货轮,他们被蔑称为“猪仔”。从事最苦最累的工作,很多人客死异乡。
    华夏人艰苦劳作,从不埋怨,为的不过是能养活一家人的微薄报酬。
    当美国排华浪潮出现,就连这点奢望都无法达成。殴打,屠杀,驱逐,更是成了家常便饭。
    白人警察看到华夏人被按倒在地踢打侮辱,非但不会上前阻止,反而抱臂观看,就像是一场消遣,如有华人反抗,唯一的下场就是被抓紧警察局,在哪里,将面临更悲惨的遭遇。
    有人想到回家,哪怕冒着被清政府杀头的危险。
    一张薄薄的船票,却让回家之路成了天堑。他们流血流汗,赚来的钱甚至不够买一张回国的船票!
    听起来或许夸张,但这就是发生在许多华工身上的事实。
    现如今,华夏变得强盛,从国内来的留学生和生意人告诉他们,在华夏,他们能找到活干,若有一技之长,更不用为生计担心。
    “国内正在修铁路,还有很多工厂都在招工。”一名刚下轮船的年轻人对聚集在码头的华夏人说道:“政府计划向西伯利亚移民,每个人都能分到土地。就算不能在工厂中做工,也可以种地,好过在这里衣食难保,受人欺凌。”
    “就算没有钱买船票也没关系,可以到华夏在美国的领事馆,大家,可以回家了。”
    有人半信半疑,更多的人却选择相信。即便半辈子都没进过“官府衙门”,回家的梦,还是促使他们壮起胆子,迈出了第一步。
    在华夏联合政府和致公堂等华人帮派的携手下,一批又一批华工和华工的后代登上了返乡的客轮,祖国敞开了怀抱,迎接他们的归来。
    船上有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随着汽笛声响起,回望身后曾给了他们希望,又埋葬了希望的土地,苍老的大手捂住双眼,泪水顺着指缝滑落,回家了,终于可以回家了……
    华夏人开启了回家之路,日本人的生活却变得水深火热。
    沉船事故发生后不久,美国人就找上了日本驻美公使,要求日本人给美国一个“交代”。
    日本政府闻听消息,大惊。
    寺内首相慌忙召见海军大臣,必须确认这件事不是日本做的,否则会有大麻烦!
    沉船的地点和时间太过凑巧,恰好有日本战舰到菲律宾群岛“办事”。若是误袭,那……
    寺内坐立不安,海军大臣在询问几艘巡洋舰的舰长之后,肯定的回答,这件事和日本无关。
    “阁下,海军部并未派出潜艇参与行动。”海军大臣表情严肃,“第二舰队的潜艇编队一直留在海港,没有一艘出动。”
    “那是谁击沉了美国人的船,还凑巧在菲律宾!”
    海军大臣没有说话,心中却有了猜测,会不会是华夏人?但是,华夏什么时候有了潜艇?
    由于日本设置在华夏的情报机构被彻底摧毁,面对如今的华夏,日本就像是睁眼瞎子,能看到的只有表面上的东西,更深层次的,想都别想。日本驻华公使林权助发回国内的消息少之又少,设法同华夏官员交好的手段已经不管用了,他所接触的华夏官员,都是“大大的狡猾”。
    钱照收,安插钉子别想,委托的事情,影子都没有。
    “无论如何,必须证明事情和日本无关!”寺内首相厉声说道:“这段时间不要再去菲律宾,直到事态平息。”
    “是!”
    寺内首相和海军大臣商定计划分头执行,不想就在谈话期间,两艘日本巡洋舰再次出航。恰好赶上美国大西洋舰队的一支分舰队,奉命到菲律宾群岛附近调查沉船事件。
    历史和日本人开了一次“恶劣”的玩笑,玩笑的结果,是致命的。
    海军大臣得知舰船出航就感到不妙,只能抱着侥幸心理,希望美国人的动作不要那么快。但一连几天都没见到巡洋舰归来,他的心沉到海底,手脚冰凉。
    出事了,一定出事了!
    就在寺内首相为发生在菲律宾的沉船事件忧心不已时,日本国内也不消停。
    自八月起,从北海道爆发的抢米运动再次升级,东京大阪等地都出现了米铺被抢,米商被殴打事件。出动警察,人群非但没有被喝阻,反而和警察发生了冲突,到九月下旬,工人也加入进来,罢工事件层出不穷,大量的工人和农民走上街头和警察对峙,反对政府的言论屡禁不止。
    “要么让我们吃饱肚子,要么就推翻政府!”
    “无能的支那人得到了大片的领土,我们连大米都吃不到!”
    “寺内是胆小鬼,我们不需要胆小鬼的首相!”
    罢工和游行让刚刚有些恢复的日本经济再遭沉重打击。照此下去,别说还清英国的贷款,重新染指华夏,恐怕未来三十年内日本都要在贫困中度过。
    偏偏美国人又找上了门!
    内阁本计划借俄国革命,利用协约国的身份出兵西伯利亚,没等第十二师团上火车,就闻听华夏和苏俄政府签订了《乌兰乌德条约》,小半个西伯利亚落进华夏人的口袋,彻底堵死了日本人从东西伯利亚进入俄国的道路。
    华夏人会允许日本人从自己掌握的港口登陆?想都不要想!
    横跨北冰洋?恐怕没到俄国,船上的日本矬子就先被冻死了。
    “混账!”
    寺内首相气得摔杯子,不能出兵西伯利亚,就不能借口拖延对英的欠款,也没法向其他协约国成员借款。此刻的大不列颠因长期战争国库亏空,减免日本的欠款?不成倍的加利息就不错了。
    虽然日本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