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言 作者:来自远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谨言 作者:来自远方- 第3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永⒕筒淮砹恕�
    虽然日本没有正式“放弃”庚子赔款,但英国人把海关都移交给了华夏,日本再蹦高也没用。
    所有的麻烦都集中到一起爆发,寺内正毅十分清楚,自己的首相位置,就快到头了。早知道,留在朝鲜收拾烂摊子也比现在强!
    至少在朝鲜他能杀人。在日本,派出军队也不能把暴动的人都杀死,更不用说找上门的美国鬼畜!
    如果朝鲜总督长谷川好道得知寺内正毅的想法,不知会作何感想。
    寺内以为朝鲜的烂摊子比日本面临的严峻问题好处理,长谷川却已经要抹脖子上吊了。
    自从内阁下令在朝鲜下死力刮地皮,朝鲜国内的反抗运动声势越来越浩大,八月间,反抗军还曾打到汉城外,城内也爆发了起义,第二十师团和从平壤撤回的第十九师团拼尽全力才将起义镇压下去,打退了反抗军。
    偏偏此时华夏政府又发表声明,宣称对朝鲜事态十分关注。嘴上说说倒不要紧,长谷川总督担心的是,华夏是否会趁机出兵。
    当初日本为占领朝鲜,无所不用其极,打败北洋水师之后,更是气焰嚣张。如今角色对换,只因华夏政府的一次声明,日本人就日夜提心吊胆。
    长谷川好道致电国内,通篇只有一个意思,华夏出兵,朝鲜这点兵力肯定是撑不住的,怎么办?!
    大本营的回复迟迟不到,朝鲜国内的反抗运动却愈演愈烈,连被囚禁的前国王李熙都动作频频,好像压根不再担心长谷川会把他的头砍下来当夜壶。
    朝鲜的局势,日本国内的形势,加上咄咄逼人的美国,寺内正毅终于撑不住了,在九月底,以患病为由辞去了首相职位,撂挑子不干了,也干不下去了。
    山县有朋本想推举曾两次组阁的西园寺公望,结果被西园寺推辞,推举平民出身,同样有立宪思想的原敬组阁。
    “国内局势,必须如此。”
    原敬的上台,代表着日本政府对“民主”的一种妥协,也让民间对政府的反对声低了一些。可惜好景不长,这位日本第一任平民首相,没有完成他的政治夙愿,任期没有结束便被暗杀。
    不过,此时原敬内阁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至少,持续了两个多月的国内运动终于有了平息态势,日本政府面临的最严峻问题全部转向了国外。
    国外的问题却比国内的问题更棘手。
    朝鲜暂且不论,美国人是那么好打发的吗?
    被激怒的白头隼伸出锐利的爪子,不沾血,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李谨言接到情报人员发回的电报,并没太多的表情,看过之后,将电报纸折好,说道:“哑叔,派人给司徒茂送个信,尽快脱身吧。“
    日本的一只脚已经踏进泥潭,另一只脚陷进去是早晚的事,没有必要再和这帮矬子搅合。很快,他们连哭都哭不出来了。
    “俄国那边有消息吗?”
    哑叔取出随身的纸笔,写了一行字,递给李谨言。
    看到上面的内容,李谨言的眼睛倏地瞪大,不怪他惊讶,基洛夫竟然取代托洛茨基,为布尔什维克政府编练军队,喀山也成为了军队上层的指挥官,“良好”出身更使他获得了政府高层赏识,被授予上校军校。本该是苏军缔造者的托洛茨基,却因弗拉基米尔遇刺一事受到牵连,被挤到了布尔什维克政府权力的边缘地带。
    李谨言觉得很不可思议。
    历史按照预定的轨迹前行,行进途中却总会在不期然间拐向岔路。
    喀山成功打入军队上层,自然方便他获取情报,可也加大了脱身难度。若是身份暴露,绝对是九死一生。
    对待内部“敌人”,布尔什维克一向不会手软。死在自己人手里的军官,恐怕比二战时死在德国人手里的还多。
    “哑叔,喀山的情况很危险。”李谨言拧起眉头,“他想好该怎么脱身了?”
    哑叔没点头,也没摇头,李谨言猜到了答案。
    “哑叔……”他的声音有些发哑,想说些什么,到最后,却一个字都没出口。
    九月末,在欧洲西线,比利时军队和英军攻入了伊普雷突出部,比利时人尤其欢欣鼓舞,在四年的战争中,大片的比利时国土被德军占领,大量比利时人被迫流亡国外,如今,他们终于能回家了。
    在北线,比利时军队也表现得异常勇猛,比起英国人,他们完全是为了夺回国土而战。就算德军在后撤途中采用焦土政策,沿途不留一物,比利时人也不在乎,房屋可以重建,农田可以再开垦,现在,他们只想回到自己的家园。
    华夏远征军攻破亚眠之后进入短暂休整,美国远征军却因圣米耶尔一战信心大增,紧咬住德军不妨,高涨的热情让美国牛仔相信,他们很快就会攻入柏林。
    事实上,美军在圣米耶尔打败的只是德国的后续部队,并没遇上德军中的硬茬,就算如此,能独自取得一场胜利,也足以让潘兴将军露出笑容。
    美国军队会继续证明自己,他下令部队开往兴登堡防线,进入阿尔贡森林。
    德军此时正有序的大面积撤出占领区。亚眠之战后,德军统帅部就下达了命令。
    九月二十六日,保加利亚退出大战,鲁登道夫建议兴登堡从占领的欧洲区撤出,并根据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纲要向协约国求和。战场形势对德国十分不利,不在此时求和,情况只会更糟糕。
    兴登堡接受了鲁登道夫的建议,向德皇威廉二世进言:“此时停战,是为了避免更大的灾难。”
    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德国人的生活每况愈下,前线作战的士兵和后方的平民一样都在饿肚子,再坚强的士兵也无法饿着肚子作战,持续恶化的经济,只会危害德皇的统治,被推翻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就是前车之鉴。
    威廉二世不想重蹈表兄弟的覆辙,他采纳了兴登堡的进言。
    十月初,席卷欧洲的西班牙大流感彻底爆发,每天都有人因患病死去。无论是前线的士兵,还是后方的贵族和平民,无人能够幸免。当西班牙国王也传出染病的消息,恐慌的情绪开始蔓延。
    黑死病差一点毁灭了整个欧洲,很多人以为厄运再次降临。
    无法确定病源,没有特效药物,越来越多的人被感染,情况最糟糕的西班牙,整个城镇都是患病的人群。
    医院里人满为患,口罩的价格高到离谱,一些医生采用高价购买的磺胺治疗肺炎患者,但没等到患者病愈,医生和护士却倒下了。
    在前线作战的士兵也有不少患病,感染的人数持续上升。
    欧洲人感到惊恐,美国人也束手无策,这个时候,有人发现,华夏远征军至今没有士兵因这种疾病而死亡。就算有士兵患病,也会在随军医生的治疗下很快痊愈。
    最先发现这一点的是美国人,当又一个发着高烧的士兵被抬走后,一名曾和华夏远征军有过接触的美国军医突然说道:”华夏人一定有办法!”
    “华夏人?”
    “是的,他们很少生病,就算生病也不会死亡。”
    美国军医的猜测引起了上级的注意,很快,消息就送到的潘兴将军面前。战争进行到现在,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若是因为疾病暴发止步不前,很可能产生其他变数。
    华夏远征军的指挥部中,宋武放下电话,转头对正看地图的楼少帅说道:“长风,这事怎么办?”
    “我看不用管。”一旁的马少帅敲了敲放在桌上的钢盔,“一个不好又要赖到咱们头上。没听有人说这病是咱们带来的?要不是姓龙的拦着,老子揍死那孙子!”
    “怎么又扯上我了?”龙少帅皱了皱眉。
    随第二批远征军抵达的几名少帅对联军内部谈不上了解,没有贸然开口。看情形,彼此的关系并不怎么样。
    “没有治病的药。”楼少帅终于抬起头,放下铅笔,“实话实说。”
    “咱们喝药时,那帮美国人可是看到了。”
    楼少帅语气平淡,“告诉他们喝中药能预防,他们会喝?”
    众人面面相觑,的确,告诉他们,也未必有人乐意喝。
    至于李谨言曾在电报中提及的,乔乐山和丁肇研发中的特效药,楼少帅还没打算透露给洋人知道。
    
    第二百三十八章 

    十月三日;经过选举;华夏民主共和国新国会在众议院成立。
    远在欧洲的华夏远征军通过电报得知这一消息。彼时;华夏大兵们正同美军一起;在多山的阿尔贡地区艰难跋涉。即便有疾病的威胁,协约国也没有停止进攻的步伐;相比起缺少食物和药品的德军,联军具有更大的优势。
    至于华夏军队有治疗疾病的方法一事;最终不了了之,那种黑色的药汤,大多数联军士兵都不愿意也不可能尝试。
    英法联军和比利时军队向兴登堡防线发起猛攻;华夏远征军和美国远征军则突进阿尔贡。
    十月五日,兴登堡防线被联军突破,三万五千德军被俘,大量的火炮和机枪被缴获,在英军看来,此战已瓦解德军最后的防线,胜利近在眼前。华夏远征军和美国远征军的进攻却并不那么顺利。崎岖的山路不适合坦克行进,丑八怪再“优秀”,也只是相对于这个时代的坦克而言。联军只能依靠大炮开路。
    遇到障碍,架起大炮轰出一条路,继续前进。
    美国大兵显然对这种战斗方式适应不良,华夏军队中,也只有滇军和猎户出身的兵哥还能游刃有余。
    “见了鬼了!”
    休息的命令下达,一个华夏大兵靠着树干坐在地上,从口袋中掏出一包饼干,拧开水壶的盖子,猛灌了一口。
    “什么时候是个头!”
    路不好走,还要面临随时会遇到的德军突袭,兵哥们还算是好的,美国大兵的抱怨声,从进入山区开始就没停过。
    “谁知道。”另一个华夏兵哥掏出一盒罐头,启开,用匕首挖出一块送进嘴里。除了负责警戒的两人,其余人围在一起吃了一顿还算平静的午饭。天晓得下一刻是不是会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